网络文学烟火气藏着时代真问题

作者:王志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7

  第九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近日揭晓,参赛作品达5.67万部,创历史新高。其中,《云去山如画》《幸孕面线糊》《关内关外》《我不是文豪》等作品以抗战、美食、城市化、职场困境等现实议题为切口,展现普通人的生活挣扎与精神微光。历经10年发展,现实题材逐渐成为网络文学的一支“新主流”。(8月4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网络文学的崛起,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现实题材的爆发却值得深思。网络文学不再只是“爽文”的代名词,而是成为观察社会的一扇窗口。当《关内关外》用两代深圳人的命运折射城市化阵痛,当《我不是文豪》以中年危机叩问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些作品的价值已超越娱乐本身——它们记录的是普通人的悲欢,照见的却是时代的集体焦虑与希望。

  现实题材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是读者对“悬浮叙事”的厌倦。过去,网络文学常被诟病“脱离现实”,主角要么是穿越逆袭的“龙傲天”,要么是霸道总裁与灰姑娘的套路爱情。而今天的读者更渴望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不是文豪》的作者野亮在颁奖现场提到母亲对他写作的支持时数次哽咽:“写作并不是一个有性价比的决定,写作很难赚到钱。但文学只和热爱有关。”这句话戳中了无数人的内心——在功利至上的时代,仍有人愿为纯粹的热爱坚守,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的现实主义。

  更重要的是,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正在重塑“大众文艺”的边界。传统文学往往追求深刻与厚重,而网络文学则以轻快、直白的语言降低阅读门槛。当《幸孕面线糊》将闽南非遗融入女性成长故事,当《闪门》用悬疑外壳包裹情感内核,它们证明了一点:深刻的思想未必需要晦涩的表达。网络文学用烟火气的叙事,让严肃议题“软着陆”,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然而,现实题材的繁荣也需警惕“伪现实”的陷阱。有些作品打着“真实”旗号,却只是对热点的简单堆砌,或对苦难的消费式呈现。真正的现实题材应当像一面镜子,既映照光明,也不回避阴影。比如《云去山如画》写抗战时期的国宝守护,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小人物的坚守传递文化信念。这种“平凡中的崇高”,才是现实主义的精髓。

  现实题材的IP 开发热潮同样值得冷静看待。超八成获奖作品进入影视、出版产业链,固然是好事,但市场偏好可能导致创作趋同。当资本追逐“催泪”“热血”的标签时,那些细腻冷门的故事是否会被边缘化?野亮说“写作很难赚到钱”,恰恰提醒我们:文学的价值不能仅用市场衡量。

  未来,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若要真正成为“时代备忘录”,还需突破两层天花板:一是从“写现实”到“挖现实”,不止于呈现现象,更需追问根源;二是从“小众共鸣”到“大众共情”,让不同年龄、阶层的读者都能找到情感接口。正如《升职之神》写职场困境,若止于“打工人逆袭”,便流于浅薄;若能揭示组织异化与人性博弈,则可能成为经典。

  网络文学的终极使命,或许就是让每一个平凡人都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不是作为英雄,而是作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