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图书“话题化”的喜与忧

作者:周慧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07

  刘楚昕长篇小说《泥潭》销量超40万册,邓紫棋科幻小说《启示路》预售首日销量破20万册,韩红诗集《我与蒙面诗人》5000册签名版3秒内被抢空……近段时间,相关文学图书的热销不免让人为之一振,眼前一亮。

  细究不难发现,上述文学图书之所以热销,并非毫无来由。相应话题的带动,成为其最大“卖点”。比如,《泥潭》作者刘楚昕广为流传的获奖感言提前锁定了读者好感:自幼热爱文学的他在女友陪伴下坚持创作,当文学梦想终于实现时,女友却因病离世,一句“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让无数网友动容。再如,明星邓紫棋、韩红跨界写科幻、写诗,其身份具有号召力,容易带动从粉丝到读者的受众迁移。

  种种迹象表明,“话题化”特征明显的文学图书,销量往往一路直上;相反,诸多缺乏话题加持的文学图书,则一出版就陷于“前所未有的困境”。有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图书市场同比下降9.64%。而在这下降的趋势中,文学图书受到的冲击更大。文学出版人士曾向媒体记者透露,近两年,除了极个别的顶流作家的作品,多数文学图书销量“几乎都是腰斩的,甚至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二三十”。

  文学图书“话题化”现象“让人欢喜让人忧”。不管怎么说,“什么人写”“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所呈现出的话题性,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的好奇心,激发其阅读兴趣,令其与作品产生联结感,如此一来,他们愿意通过购买、阅读来亲近文学。这对于提振文学图书市场,帮助一些人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改善文化消费习惯,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也要看到,文学图书“话题化”现象也容易引发相应问题。当读者、作者及出版方盲目追求话题性、追求流量热度时,势必带来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它使得一些读者的阅读兴趣易于被热点话题牵着走,许多品质虽高但因缺少话题辉映的作品则被排斥在外,这对于文学养分的高效吸收未尝不是一种损失。

  文学需要拥抱社会,需要社会中更多个体力量的支持;与此同时,社会以及我们个人亦需要文学的滋养。诚如有句话所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文学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也能够通过积累、镜鉴更好地发挥对社会的建构功能。在此意义上,我们一方面不愿意看到文学的消沉,另一方面却也不希望文学图书“话题化”走偏。

  有道是,“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面对文学图书的“话题化”趋向,相关各方只有保持清醒认识,全面考量利弊,并且善于平衡种种关系,才能在作品与读者之间搭建更多样的桥梁,使文学新作更快地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