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黄河源蜕变

作者:成向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6

  “牧草长得特别好的地方,草籽都来自不同的牧场。”这是在黄河首曲之地的甘南玛曲县木西合乡,一个老年牧民在谈到草原沙化问题时说出的话。老牧人一席素朴而耐人深思的话,给长久以来在行走中探寻黄河源生态真相与奥秘的藏族作家王小忠以豁然启发。因而,也便有了《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散文新著。

  在《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中,作者就像那颗雄心蓬勃的草籽,在寒风中跋山涉水,寻找着民族传说中的香巴拉与小红马,并以发自内心的一字一句构建努力根植于地缘的精神殿堂。具体来看,《河源纪事》反映的是作者2022年重走黄河源期间对生态环境改善后的新发现;《草原纪事》则是作者行走甘南草原期间对生态、人性的观察与领悟。作为一个写作者,行走本身并不是目的,其背后的探寻与构建才是重点。如果将《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一书放置到作者的整个创作体系中来观照,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其实延续了作者一直以来对高原生态和人的生存现状的关注,也就是在现象中发掘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值得欣喜的是,环保政策施行10年之后,当作者再次走向黄河源,他惊喜地发现蒲公英在高海拔的玛曲草原提前开放,这说明黄河首曲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伴随前进的旅程,他吃惊地发现采日玛已成了“玛曲小江南”;河曲马场上,植物完好,水源充足,候鸟们在湿地上欢快地舞蹈;尕海湖因水生植物丰富成了天鹅湖,其湿地表层也“闪动着青春的动力与活力”。行走在这样的河源与草原上,作者的心是轻盈而欣喜的。作者发现,随着生态的恢复,高原上的人心也在躁动与思变之后恢复了宁静。当尘埃落定,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如何更好地活着,如何与高原万物亘古同在”这一宏大而切实的主题。

  在记录、思考河源与草原生态变化的同时,《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也是一部讴歌生命、赞美人性之书。在苍茫天地与大雪寒风之间,作者和“发尖上带有草屑和靴筒上沾有泥巴的人们”在一起对话、行路、歇宿、饮食与劳作,由此发现了高原人生命里坚硬如铁同时敦厚善良的底色。在作者笔下,这些高原儿女就像草籽与鲜花一样,实在、美丽而有趣,让我们对高原众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观察者、叙述者与思考者,作者在文中也塑造了自己与家族群体的形象。作者总是能借助草原上的花草瓜果或者一顿饭食等细微之物,将叙述引入过往云烟,让自己与亲人作为高原生存体中最让人动容的部分呈现于笔下。这些被作者在内心深处反复搓揉并在时光之中混合着泪水与激烈的情绪重塑的生命,让这部以生态文学为标签的散文集拥有了更高的精神海拔。它直达心灵深处,并轻轻推开一扇门,引我们步入那并不遥远的真善之境。好的散文,永远是把自己打碎了再揉进去,让那些泼溅着精神浓度与信仰之力的生命原子“撞入”万物生长的轨道,在并行的时间与空间中开出绚烂且发着声响的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