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数字鸿沟的实践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6
数字技术深度重构社会关系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悖论出现了——技术本应具有普惠性,然而在现实中数字鸿沟却在不断扩大。韦路教授的《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浙江大学出版社)正是对这一矛盾的系统性回应。书中不仅构建了数字鸿沟研究的理论框架,更以全球视野提出弥合鸿沟的实践路径,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
该书在数字技术主导的媒介化社会语境中,提出数字鸿沟的三维概念金字塔模型。底层的“接入沟”揭示了地理、教育经济与技术设施分布不均导致的物理性壁垒;中层的“使用沟”指向数字技能与信息素养的代际差异;顶层的“驯化沟”则超越技术工具论,探讨人与技术的互动。书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发展,部分个体处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状态,这种状态正是数字技术对日常生活的过度侵入所致。
如何评价数字鸿沟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该书主要从数字鸿沟的概念、成因与影响等维度讨论,以期推动数字鸿沟研究向纵深发展。书中以中国为案例,从政府层面、媒体层面和公众层面系统分析了数字鸿沟弥合的解决策略。同时也立足全球视野提出了跨越数字鸿沟的“中国方案”,通过“数字丝绸之路”,中国正帮助沿线国家跨越数字接入鸿沟;通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中国积极参与制定人工智能伦理、数据安全等国际规则。这些对策构建起“技术—制度—人文”三位一体的治理生态,破解了“重技术轻人文”的治理困境。
作者将数字鸿沟研究从媒介效果转向社会结构分析,推动传播学的“社会学转向”。在技术狂飙的时代,该书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绝非技术单维突进,而是让所有人共享数字文明的红利。唯有将伦理关怀嵌入技术发展,才能跨越鸿沟,抵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数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