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

儒林往事,也不过是寻常生活

作者:侯泰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3

杨早 庄秋水 刘晓蕾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是关于《儒林外史》的书信集。杨早、庄秋水、刘晓蕾三位老师,相约重读吴敬梓这部名作,议定6个论题,就每个论题写信讨论,共18封信,构成此书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以摹写儒林、揭批科举闻名,所赞赏的,是那些不把功名当终极目标、在人间烟火里寻找真谛的人。《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这个书名,是很精辟的,化用柳永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概括全书主旨。把“浮名”换成“浅斟低唱”,含有柳永对自己诗酒生涯的无奈,而“忍把功名,换了人间烟火”这个说法,可算客观描述。

  如果把“人间烟火”理解为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那《儒林外史》里就处处有烟火。杨早多次提到官员向鼎与伶人鲍文卿的友情,“向鼎由知县到知府到道台,对鲍文卿从感激到敬佩到相知,二人的友情跨越阶层,却善始善终”。庄秋水用很多笔墨来谈一位热爱吃喝、钟情享受的女性——王太太,“她选择过得快乐开心,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自己身上”,身上“有一种率性质朴,散发出一种出乎意料的诗意”。刘晓蕾论述了城市的种种便利,“城市越大越发达,对普通人越友好”,在杭州、南京可以作“时文选家”,可以当“中介”,可以卖文为生,即使当底层文人,也可以靠算命、拆字、刻章等在市井混饭。这些,哪一样不与平常日子相关呢?哪一样不是人间烟火呢?

  “深入人间烟火”与“不食人间烟火”,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表现的,是对儒家品行的坚守,对追名逐利的批判,对柴米油盐的热爱。

  那到底什么是《儒林外史》的底色呢?

  杨早通过对《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故事的分析,觉得关注物质利益的“翟买办与三位游客才是功名世界的底色”。有了这个底色的衬托,王冕才显得格外可敬。因而必须“将烟火写透”,才能让人知晓功名之外别有天地。刘晓蕾则认为“最后一回最能说明《儒林外史》的底色”,这一回中的市井四大奇人,“其见识和行止都带着释放个性的现代气息”。刘晓蕾别有见解,认为《儒林外史》的底色是日常生活,“书里的人物是日常生活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不是悬浮在生活之上的”。三位作者的意见不尽一致,一个说是功名利禄,一个说是人的主体性实现,一个说是日常生活,辨析得都非常精彩。这并非对错之论,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儒林外史》的丰富性,证明了这部小说的伟大。

  科举是《儒林外史》中最火的话题,三位作者的观察角度也有点不一样。

  杨早对科举有很深的研究,但他更喜欢《儒林外史》中的日常生活,认为书中的人伦才是最用力、最有价值的地方。庄秋水反思,为何社会只提供科举这么一条选拔的路,人们为何只能走这道窄门?吴敬梓生于科举世家,18岁中秀才,后来三次科考都以落第告终。他深谙科考个中滋味,对科举的批判也更为深刻。刘晓蕾与吴敬梓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情”,觉得他在批评科举时并无道德优越感,他“写为科举疯魔的人,一定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作者们对科举的各自言说,让人看到了历史回望中的一言难尽。

  此书以书信形式出之,比平常学术随笔更生动活泼些,作者们的性情——杨早的敦厚、庄秋水的博洽、刘晓蕾的犀利随文字浮现,闪烁漾荡,摇曳生姿,读之解腻,“也是好看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