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诗文集编年笺注》:

深耕潜研 嘉惠学林

作者:王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10-13

杨世文 著

巴蜀书社


  张栻,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他既是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又是宋代蜀学的杰出代表、湖湘学派的灵魂人物。《张栻诗文集编年笺注》首次全面整理、编年笺注张栻存世的诗文,书中对张栻诗文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师友门人交往的考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宋代理学、张栻生平及其理学思想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此外,本书对张栻留下的500多篇文、400多首诗赋以及100多篇各类佚文佚诗进行了系统笺注与整理,为学者研究张栻提供了便利。作为这部重量级学术著作的责任编辑,回首这部书的出版,经历了深耕潜研的过程,唯愿其能嘉惠学林。

  本书篇幅较大,包含超过1000篇辞赋诗文以及近5000条注释校勘文字。要处理好如此体量的稿件,首先要有全局观。为此,从标题字号字体、引文字体到各级符号格式、行间距,这些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及试排版打样。

  在确定基本版式后,便是异体字的处理问题。结合本书实际,我对书中存在的异体字进行了区别考虑:属于旧字形或同时属于旧字形的异体字,则改为正体;引文中出现的异体字,不涉及旧字形者,则维持原样。在此原则下,全书通改的异体字达到上百个,排除了读者阅读的一大障碍,同时也使书稿体例更加完备。

  原文的核对是本书出版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这1000余篇辞赋诗文、近5000条注释校勘文字,其中包含的引文数量之巨可想而知。在借助数据库提高效率的同时,还是要具体到每一处的内容处理上,查找是否同一出处,其表达语境是什么,再确定能否据改。古籍出版就是一个不断耐心求真的过程,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编年是古籍整理的关键一步,本书作者杨世文先生对张栻的每条诗文进行了细致编年与著作背景考证,但因资料众多,难免有疏忽之处,编辑在这里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作者在编年题解中提到“林、程”二人与张栻交流,却未给出其他注释,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就不知道“林、程”是谁,此时需要补全其名字。

  在学人交往方面,本书也多有考证。在张栻的作品中,其与朱熹的书信对于研究宋代理学尤为珍贵。这些书信时间跨度长,讨论问题广泛,这些讨论不仅记录了两位大儒的思想交锋,更反映了南宋理学的发展脉络。本书的相关考证及详细注解,为今人研究提供了便利。

  张栻去世后,朱熹编纂其诗文为44卷,这就是淳熙甲辰(1184)本。到了民国年间,傅增湘查点故宫藏书,发现了宋刻本《南轩文集》,但已经为残缺之本。除宋残本外,今存还有明清时期各种刻本。明代的重要刻本主要有9种,其中以嘉靖元年(1522)刘氏翠岩堂慎思斋刊本校刊较精,且比较易得,本书即以此为底本,同时用其他诸本参校,其中宋残本是最重要的参校本。为了体现不同校本的文字特点,编辑没有刻意追求字体的一致。如“洒”字,按照繁简字的处理,一般情况下会被改作“灑”,但在作“洒扫”解时,很多古籍都直接用了“洒”字。为了体现这一特点,编辑在审稿时选择了保留原文字形。

  除了版式、内容的把握之外,还有封面的把关。由于本书被列入“四川历史名人丛书”,按丛书要求需要用固定封面样式,但颜色可以灵活搭配。作者最开始想用米色为底,于是设计师以米色底+黑字完成了第一版,但总体感觉上显得突兀。最终封面方案调整成了绿色底+白字,白字里垫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纹样,既契合了张栻宋人的特点,又显得古朴大方、赏心悦目。

  本书的编年与笺注,使张栻的生平经历、学术交游和思想演变得以清晰呈现,为研究宋代蜀学、湖湘学派乃至整个宋代理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希望这部著作能够推动张栻及宋代理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让先贤的思想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