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域外”,照见自身

作者:梁佳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6


  我看见的在极高的高处,我想象的在很远的远方。我给拽了一下文,即:我所见者高万仞,我所思兮在天涯。

——摘自《域外故事集》


  《域外故事集》(译林出版社)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的新作。该书以10篇域外题材小说,集中展现美国、智利、德国、乌拉圭等世界各地人情风土与奇谭故事,以域外世界为场,演练了跨文化书写的可能。在徐则臣的笔下,世界是由无数故事交织而成的共同体。他早年以《跑步穿过中关村》《耶路撒冷》等作品著称,叙事空间主要以北京等国内城市为背景。《域外故事集》则标志着其创作视域的拓宽:从本土走向国际。

  《域外故事集》是徐则臣历时15年完成的跨国题材短篇合集,融合了他在20多个国家访问、驻留时的真实经历。他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资源与海外生活经验结合,通过文化差异的浓缩与对比,让读者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更好地发现自己,将笔力转向对异域文化中个体命运的关注。正如《古斯特城堡》中的缅甸家庭、《玛雅人面具》中的手艺人胡安,这些角色虽来自他乡,却承载着具有普遍性的情感与命运——孤独、流离、对归属的渴望、对身份的追寻。徐则臣借此表明:尽管文化背景各异,人性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域外故事集》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其通过“他者”视角实现了对“自我”的重构。书中通过“我”——一个在异域中的中国人的视角,构建起多重镜像关系,这种叙事策略具有深层的文化哲学意味,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作为多元世界中的一员参与对话,平等、开放的视角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念。更重要的是,徐则臣所描绘的不是文化冲突或文明对抗,而是文化之间的互动、共鸣甚至融合。《玛雅人面具》中,“我”与胡安通过艺术达成共情;《中央公园的斯宾诺莎》中谎言背后有跨代创伤的延续……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幅21世纪的世界文化图景:差异中存在着理解,隔阂中渴望着对话。徐则臣通过故事展示文化之间的相遇如何激发新的认知与情感,《域外故事集》因而成为一部关于“认知跨越”的作品——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跨越,更是心理与文化意义上的跨越。此外,他创造性地将《聊斋志异》的古典志怪传统嫁接到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场景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域外故事集》的创作实践表明,中国文学可以在全球视野中重新定位自身,既扎根本土文化,又积极参与人类共同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