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笔触下的新疆70年

作者:佘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6

  最近读何建明先生新作《如诗的大地——新疆70年纪事三部曲》(新疆人民出版社),一种扑面而来的激情与诗意画面,叫人心潮澎湃。作为一部全面展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0年伟大成就的献礼书,全书分为《史篇:血肉壮丽》《诗篇:星辰瀚海》《史诗篇:新疆“疆”新》3部,篇名从“史”到“诗”,再到“史诗”,可见作者的用心与设置精美,且又极富激情。

  新疆实在是大,其地域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书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间跨度也足够长,要书写这样一部内容丰富的作品,其难度可想而知。作者采用了一种独特叙事策略,即通过史诗性建构,讲述新疆70年发展历史。史诗性不仅是作品内在的、贯穿始终的叙事结构,也是作者创作的精神追求。其史诗性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时空的史诗。在作品中,时间与空间彼此呼应,共同呈现出新疆大地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

  作品以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为叙事开端,重点讲述了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70年的发展历程。书写了戍边、垦荒、筑路、油气田开发、生态治理、城市建设、民族团结等有代表性的故事。作品内容时间跨度达70年之久,但作者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地将时间处理成一条单薄的线,而是巧妙地选择每个时间段有代表性的事件,讲述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与结束,从而让每个时间段都充满故事性。读者完全被故事吸引,但时间线索却无处不在。

  作者有意在叙事中选择具有新疆标识度的河流、山脉和沙漠进行书写,这种对广阔地域与独特空间的表现,为作品赋予了磅礴的空间气势。独特的地理空间孕育了独特的新疆故事,在《如诗的大地》中,空间也是叙事的一部分。

  该书分为史篇、诗篇和史诗篇3部,每部又细分为3个单元,3部共分为9个单元,分别为:宝藏、天路、疆土;原野、流域、城市;理想、信仰、牧歌。每个单元名称就是一个关键词,从中可以看出作品涵盖了新疆的自然、人文与精神信仰等多个层面。每个单元都是新疆的一块拼图,全书9个单元合在一起,正是“大美新疆”的独特呈现。

  人民的史诗。在《如诗的大地》中,作者书写了众多人物。70年以来,无数人前赴后继投身新疆、建设新疆、扎根新疆,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如诗的大地》书写的就是这些人民英雄,塑造的是人物群像。

  书中众多人物令我印象深刻。比如,地质专家王恒升为建设新疆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只是一个代表,有“无数个王恒升这样的知识分子,后来变成遍布天山南北大漠戈壁的‘牧羊人’”。还有“葡萄奶奶”海力其汗·玉素甫、“女瓜王”吴明珠等专家,她们是科技兴农的典型。还有“数十年如一日,肩扛坎土曼、手握钢枪”的兵团军垦战士郭朝安,李勇、李志辉、郑静华夫妇、黄鹏等“冰山上的新来客”,治沙英雄刘铭庭、帕提古丽·亚森等。在作品中,这样的人物很多,正是他们将个人生命与新疆发展紧密联系,才有了新疆70年的建设成就,他们既是史诗中的主角,又是史诗的创造者。

  精神的史诗。作者在挖掘新疆故事的过程中,很好地展现了独一无二的新疆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时间、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修建国道216公路、阿和沙漠公路时涌现出的“与沙漠抗争,向死亡之海挑战”的塔克拉玛干精神,以及修建新藏公路、中巴公路时的天路精神。还有兵团精神、支边戍边精神、阿山精神、援疆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等。在新疆70年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的诸多精神共同汇聚成“新疆精神”,“新疆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将新疆的建设发展史置于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之中进行叙述,作品超越了经济发展成就的表层叙述,深入到了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精神认同的深层领域,这使得《如诗的大地》不只是一部书写地区发展史的作品,更成为了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伟大历程的壮丽诗篇中的一个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