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枝取韵,读懂宋画

作者:张翠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6

  谈及中国绘画史,两宋始终是绕不开的巅峰。作家胡烟的《造极:读懂宋画的八个关键词》(河北教育出版社),以“折枝、格物、佚名、造极、墨戏、寒林、待诏、台榭”为钥,打开了一扇通往两宋艺术的门——这不是一本追求效率的“速查手册”,而是一场需要慢下来、沉进去的审美沉浸。

  胡烟在书中坦言,这些关键词的诞生,并非刻意迎合“快读”需求,而是她沉浸宋画世界后的结果,“折枝”是第一个“浮上来”的关键词,也是理解宋画细节之美的入口。从垂杨飞絮到榴枝黄鸟,宋人从浩瀚自然中截取最精妙的一截枝干,在方寸画框里“雕刻真实”。胡烟对“格物”的阐释,兼顾了学术深度与通俗解读。具象化“格物”并非机械写生,而是“以物观物”的深度沉浸——画家透过表象,抓住了物象的内在规律。

  在“佚名”与“造极”这对关键词中,胡烟展现了对历史细节的温情观照。“造极”既指向赵佶时期宋画的巅峰状态,也暗含“物极必反”的怅惘。而“佚名”则是巅峰背后的沉默注脚:大相国寺的画商摊位上,那些被当作茶肆装饰的团扇小品,如今成了传世珍宝,作者姓名却早已消散。书中对“台榭”即界画的解读,更显胡烟的考据功力。她从《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入手,解析其“叠梁拱”结构的精妙;又以《千里江山图》的十字阁楼长桥为例,还原宋代建筑的“科学之美”。为了读懂这些“画出来的建筑图纸”,她研读《营造法式》,这种“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让宋画超越了审美范畴,成为研究宋代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值得一提的是,胡烟始终将画作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观照。宋画的巅峰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有荣宠也有失意,有坚守也有妥协,正是这份“人间性”,让宋画的美更具厚度。

  《造极》以8个关键词为支点,撑起了宋画的审美体系。当读完这本书,再看宋画时,我们会读懂《读碑窠石图》中寒林与古碑的时空对话,也能感知《出水芙蓉图》为何“一笔一画皆见匠心”。而这,正是胡烟系列著作的意义:她不只是解读画作,更是在唤醒我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感知力。让我们与古人的审美精神相遇,在快节奏的当下,找回那份“慢下来观照万物”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