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与人心的共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26
翻开《喀什七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魏晋蹲在巷口摸青石板”的句子瞬间吸引了我——哪有人写小说这么实在?不写雪山草原,倒写人摸石头的劲儿,可偏偏就是这股实在,让人心里发暖。故事里的人都带着喀什的性子。赵子衿跑文创市场,把艾德莱斯绸裁成小块缝在帆布包上,跟人说“这是喀什的颜色,得让更多人看见”。最妙的是“共生”这两个字,没明着写,可字缝里全是——魏晋帮村民搭电商平台,维吾尔族老人艾热尔提着刚烤的馕来,馕上还粘着芝麻。
读《喀什七月》,像捧着一团从喀什地上捧起的好日光——暖得扎实,又亮得有分量。作为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艺扶持激励资金项目扶持的作品,它没有什么宏大的话,只把大地上的日子写得透亮。那些藏在寻常里的格局,从土地的生长到人心的联结,再到文化的传承,都悄悄揉在字里行间。不用刻意说“在一起”,却全是各民族心往一处拢的踏实;也不用特意讲“文化”,却让带着喀什温度的滋养,轻轻润进心里。文字清润得像刚煮好的砖茶,不花哨,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合上书时,像刚在喀什巷口晒过太阳,浑身都熨帖。原来好的书写从不用力,就像它承载的主题与心意,都在这一页页故事里,稳稳落了地、扎了根。
如今,“一带一路”的风,吹得喀什经济自贸区“活”了起来——中欧班列载着满箱货物在铁轨上呼啸奔驰,门楣上的木雕仍刻有美丽的花纹,多了巷口的巴扎摊位支起的扫码付款的牌子,年轻人架起手机、对着镜头直播卖特产。这哪里是“变化”,这是大地与人心共生的果实——大地献出物产,各民族同心耕耘,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就这样一针一线绣进了喀什的日常里。
“文化润疆”从来不是空泛的话。书里赵子衿最后留在喀什,不是因为父亲的生意,是因为她听了魏晋的话,懂了“故乡不是用来怀念的,是用来重生的”。《喀什七月》写的不是喀什的“过去”,是各民族如何一起把“现在”过好,把“未来”铺得更宽——是在大地的滋养下,让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让各民族间的情谊每一分都暖得真切。
当赵青阳老师被问及“何为故乡”时,她的回答像老城巷口的阳光,暖得让人心里发颤。她说:“故乡从不是出生的限定——是鲁迅笔下绍兴的乌篷船摇来的牵挂,是莫言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酿就的厚重;也可以是老舍先生济南秋天的澄澈,是汪曾祺先生昆明菜市场的烟火,是王蒙先生巴彦岱公社的鲜活。而我,虽未生于喀什,却在邻里的茶碗里品过砖茶的醇香,在巷子的故事里听过日子的温暖,直到心底稳稳落下一句‘吾心安处即故乡’。这里的每一缕风都在说‘欢迎回家’,每一声问候都在讲‘我们是一家人’。”这番话,多像书里魏晋找到“根”时的心境——原来故乡从不是地理的坐标,是人心与土地相遇、相守后,慢慢长出的牵挂。
这便是《喀什七月》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更多人看见,喀什的“大地与人心共生”——是土地孕育出甜美的红枣,是各民族用情谊浇灌出乡村振兴的花,是每一个人都在为这片土地的明天努力,让手足情长伴着日子的香甜,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