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释名校注》:
一部填补空白的古籍整理力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15
任继昉 刘江涛 校注
崇文书局
东汉刘熙所撰的《释名》,与成书于秦汉之间众学者之手的《尔雅》、西汉扬雄的《方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四大重要的训诂著作。
《释名》是语源(词源)词典,主要用当时音同或音近的词,解释各类事物之所以叫这个名称的道理。长期以来,《释名》缺乏系统、详尽的现代校注本,实为汉语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此次任继昉、刘江涛两位整理者积数十年之功,终成此帙,其学术价值与出版意义不言而喻。作为责任编辑,我有幸参与这部近60万字学术力作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不仅是一次古籍整理工作的完成,更是一次向古今学者问学的精神之旅。
汉代4部语言学名著,有《方言注》(晋·郭璞)、《尔雅注》(晋·郭璞)、《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三书亦多有今人新注,而为《释名》作疏注者少。《释名》成书于东汉末年,处于上古与中古汉语转折时期,于汉语词汇史有承前启后之特殊价值。整理者拟对《释名》中的所有词语,遍检历代字书和典籍中的训诂资料,考察刘熙训释本义,对《释名》体例、文句及训诂缘由一一注出。整理者不仅要准确阐释《释名》原意,更以《释名》成书时间为节点,追溯名物语词的历史演变,展现汉语词汇发展的脉络。
整理者以国家图书馆藏现存最早刻本明嘉靖三年(1524)储良材、程鸿翻刊宋本为底本,参校明嘉靖四年(1525)蔡天祜刊本等20种本子,充分吸收卢文弨、江声、毕沅等诸家校勘辑佚成果,择善而从,为研究者和一般读者提供一个《释名》的可读可信的善本。
从2022年底收到的任继昉老师的定稿来看,版式层次清晰,生僻字几乎全部正确录入,首列整理凡例,对底本及校本情况、原文分条情况、校勘体例、注释体例,以及字形、标点甚至注码位置等做了细致合理的安排。
由于书中引用古书及诸家校语颇多,碰到难以理解处,我便查对相关资料,审稿工作断断续续耗时半年始克完成。
之所以勤于查证不敢臆测,乃是在审稿初期发生一件糗事,即我以为毕沅《释名疏证》全部收入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所以最初只用《疏证补》校核,结果看到任老师书中引用毕沅疏证本,每言《太平御览》如何如何,而王氏《疏证补》则只说《御览》,并无“太平”二字,不得其解,就去请教任老师是否有误,任老师说《释名疏证》原书如此,并发来刻本截图。我才知毕书、王书究是两书,不能图省事只用《疏证补》。后来全书编辑完毕,我将稿中认为有误应改及疑误须核查的地方收集起来,一并请任老师确认并处理。任老师极为细致,逐条处理,批注可否。最后书稿校完出了终样,我寄一份请任老师再核对一遍,任老师核对完后心生感慨,特地在后记之后又写一篇“校后记”,感叹“古籍校注工作犹如夸父追日——只见来时之路,却无终止之境”,其严谨态度与学术热忱令人感动。
《释名校注》的出版,填补了《释名》无当代注本的空白,将有力地推动学界对《释名》以及汉语词源学的研究,促进语言文字学的发展。而且,通过《释名校注》的整理工作可以发现目前大型语文辞书缺乏书证、书证晚出、漏立词条、漏立义项、释义不确等问题,并提供相应的部分修订方案,对语文辞书设立词目、补充与订正书证、完善释义等具有参考价值。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释名》不仅是一部语言学著作,更是了解汉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通过《释名》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汉代的天文、地理、礼仪、建筑、车服、器用等各个方面。整理者在注释中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对名物制度的解释尤为详悉,使本书成为了解汉代物质文化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