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变化中有时代的微光与涛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9

  近日,一则关于“子涵”“紫萱”等名字“退场”的讨论在各个媒体平台展开。这些曾经在幼儿园点名时一呼百应的名字,正逐渐被“沐辰”“扶苏”等新名字替代。

  姓名变迁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新一代父母大多受过良好教育。他们将起名视为体现个人文化品位与修养的一件大事。每一个生僻字的考据、每一处古诗词的用典,都暗含着家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比如“沐辰”,既有“沐春风而思飞扬”的诗意,又暗含“辰光如露”的哲思;而“扶苏”则令人联想到大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宸”“睿”“轩”“博”等字频繁出现在姓名中,暗示着对成功与智慧的渴望;“诺”“安”“悦”等字的流行,则体现出对诚信、平和生活的向往。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父母将宏观社会潮流转化为微观个人叙事的努力。而与此同时,四字名、父母复姓叠加、外文音译名等新型命名方式也逐渐出现,它们既打破了传统姓名结构的约束,也暗示着新一代身份认同的开放性与实验性。

  从某种角度说,起名是一场没有声音的集体对话。我们从流行文化、古典文献、社会风尚甚至社交媒体热点中汲取素材,却在最终的选择中流露出自己最深层的价值观与人生期待。从“子涵”到“沐辰”的变迁,是从跟风到个性表达的文化旅程。每一个名字,都是时代写给未来的一封信——而我们,都是这封信的署名者。

  (9月4日 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