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人力社保新闻宣传的转型与突破

作者:解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9-09


核心阅读

  在人力社保政策与群众需求之间,新闻记者始终是关键的“桥梁角色”。在全媒体浪潮下,新闻宣传的创新,本质是记者跳出“等通稿、编条文”的传统模式,以“群众痛点为导向、故事挖掘为核心、技术工具为支撑”,重构“发现—解读—传播—反馈”的全链条,让人力社保新闻既见政策温度,更显民生深度。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新闻传播已从传统单一的官方单向推送,迈入“全媒体+AI”驱动的多元协同新阶段。这一转型不仅重构了“官方媒体+政务新媒体+社会媒体”的传播矩阵,更通过可视化表达、故事化叙事、智能化互动等创新形式,让严肃的政策变得可知、可感、可用;但同时,AI“幻觉”风险、舆情快速发酵等问题也随之凸显。笔者以人力社保新闻报道为例,探讨如何以“民生痛点为导向、技术工具为支撑”,做好行业新闻宣传。


  “全媒体+AI”时代人力社保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从单一官方发声到多元协同。在传统媒体时代,人力社保新闻主要由官方媒体和政府部门主导,信息传递效率低,群众认知度有限。2020年之后,进入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形成了“官方媒体+政务新媒体+社会媒体”的传播矩阵,“报、网、端、微、屏”等多渠道协同传播,实现了信息的全方位覆盖。

  内容形式创新。从严肃说教到生动叙事。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人力社保新闻的内容也从最初的严肃说教转为可视化、故事化、互动化。如在可视化表达上,复杂的政策文件被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表、动画和短视频等。

  技术赋能传播创新。从人字对话到人“人”对话。AI的兴起加速了新闻宣传的智能化之路。今年以来,各地纷纷给社保插上智能化“翅膀”: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推出官方“AI社保规划师”、北京市人社局推出人社政策咨询智能助手“京晓保”等。


  “全媒体+AI”时代人力社保新闻宣传报道的创新点


  在人力社保政策与群众需求之间,新闻记者始终是关键的“桥梁角色”。在全媒体浪潮下,新闻宣传的创新,本质是记者跳出“等通稿、编条文”的传统模式,以“群众痛点为导向、故事挖掘为核心、技术工具为支撑”,重构“发现—解读—传播—反馈”的全链条,让人力社保新闻既见政策温度,更显民生深度。

  选题创新:从“跟着文件走”到“跟着痛点找”

  传统人力社保新闻常陷入“政策发布才跟进”的被动局面。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这种“文件导向”的选题,看似传递了信息,却忽略了群众真正关心的“为什么调、怎么领、遇到问题找谁”。记者的选题创新,首先要从“等通知”转向“找痛点”,让选题源于群众的真实需求。

  建立“民生线索库”,让选题“接地气”。记者可主动搭建多元线索渠道,把选题的“源头”扎进最基层。如蹲点基层找线索,定期走访农民工驿站、灵活就业者聚集的产业园等,记录他们的困惑——家政阿姨纠结“按什么基数缴费更划算”,小微企业主困惑“稳岗返还怎么申请才不跑空”,这些真实痛点就是最好的选题。同时,也可联动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或12333人社部门投诉咨询平台挖线索,跟踪政策落地找线索等。

  聚焦“小众群体”,让选题“补空白”。目前人社部门正在织补“小众或新兴群体”的民生网,记者可针对这些“盲区”做选题,填补宣传空白,让社保新闻真正实现“雪中送炭”:

  ——关注“新业态群体”。比如外卖员、进城务工人员。新业态,必然存在新问题。《北京青年报》以《北京探索将马路市场转型升级 零工市场从“马路蹲”到“活儿找人”》为题,告诉零工群体,他们已被纳入制度保护之下,拥有了就业的尊严与保障的归属。

  ——聚焦“特殊职业群体”。如国家鼓励生育,那么政府如何构建生育友好型就业生态就会是新的选题。如《北京青年报》以《更多招聘会常设“妈妈岗”专区》为题,回应了女性在育儿与就业之间的现实需求。

  传播创新:从“单一发稿”到“全平台互动”,让新闻“触达每一个人”

  全媒体时代,记者不能再“一篇稿子发所有平台”——微信适合深度解读,抖音适合短视频科普,视频号适合直播答疑,社区群适合精准推送。媒体需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调整内容形式。

  同时,依据受众,还可应用不同的语系。如针对年轻群体,就要用“网感语言+社交化渠道”,打破“政策疏离感”,记者可采用“短视频+直播+社群”的渠道,用“梗文化、互动游戏”解读政策。如制作《社保“断缴”=白缴?别被这些“误区”PUA了!》的抖音视频——用“PUA”“白月光”等网络热词,拆解“社保断缴3个月,之前的年限清零”“社保缴满15年就可以停缴”等误区,让年轻人在“玩梗”中理解政策。而针对老年群体,就要用“线下+慢节奏线上”渠道,弥合“数字鸿沟”。

  内容生产创新:从“人工创作”到“人机协同”,让社保内容更精准

  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特点之一是“技术重构内容生产链”,不可否认的是,AI生成内容、数据可视化、VR/AR等技术,不再是媒体的“辅助工具”,而成为记者创新社保报道的“核心抓手”。宣传报道的创新,首先就是要学会“借力技术”。

  用AIGC打造“个性化社保指南”,破解“内容同质化”难题。记者可借助AIGC工具,打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如生成“场景化短视频脚本”:用AIGC工具根据不同平台特性生成脚本,再结合实际案例优化脚本,既提升生产效率,又保证内容贴合平台调性。

  用数据可视化拆解“复杂社保数据”,让“枯燥数字”变“直观信息”。

  社保报道常涉及“缴费基数、养老金调整比例、参保率”等数据,传统“文字罗列”的方式让读者望而却步。记者可借助数据可视化工具,将“枯燥数字”转化为“动态图表、交互式H5”,让读者“一看就懂、一算就会”。

  用VR/AR模拟“社保办理场景”,破解“流程抽象化”痛点。社保办理流程是群众的高频疑问,记者可借助VR/AR技术,模拟“线下办理场景”,让读者沉浸式体验流程。如制作“VR社保大厅”,让读者沉浸式体验,比文字步骤更能让读者记住流程。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新技术有点难,其实,除了上述的“高级玩法”,也可以找到“平替”。不用搞“VR社保大厅、AR还原现场”,记者拍个详细的步骤视频,群众跟着学就行,如教“社保卡激活”,拿个手机,对着屏幕拍,一步一步说:“第一步,打开微信;第二步,点‘我’里的‘支付’;第三步,找‘城市服务’;第四步,点‘社保卡激活’,然后按提示刷脸。”每个步骤停3秒,最后加句“不会弄就去社区,有人帮你”。比AR还原简单,群众也能看明白。

  警惕AI“幻觉”风险

  AI“幻觉”,简单来说,就是AI在处理信息时,会一本正经地“说谎”。如2025年7月,杭州人社部门通过官方渠道紧急辟谣,指出网络流传的“浙江2025年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上调至5166元”为AI生成的虚假信息。该谣言通过社交媒体快速扩散,部分自媒体账号使用AI工具伪造政策文件截图,声称“涨幅高达7.3%”,并附所谓“官方通知”链接。这一案例被收录于《2025年全国社保信息化建设蓝皮书》,作为典型风险警示案例。

  在人力社保领域,AI“幻觉”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觑。它可能导致政策误读,使参保人员作出错误决策;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群体性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对此,权威媒体对于网络信息要谨慎筛选、切忌盲目跟风,同时应积极与权威部门紧密配合,进行联动。

  未来,随着元宇宙、AI大模型等技术的发展,人力社保新闻的创新空间会更大——或许能实现“虚拟记者走进群众家中,一对一解读社保政策”,或许能通过“AI预测群众社保需求,提前推送解决方案”。但无论技术如何变,记者“做民生政策转译者、群众利益守护者”的初心不变,唯有如此,才能让社保新闻始终“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真正成为“连接政策与民生的信任之桥”。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