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坛激发阅读热情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2

  在全民阅读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激发市民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质量,成为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江西省南昌市图书馆通过其精心打造的公共文化品牌“豫章讲坛”给出了答案。这一文化讲坛持续探索文化传播与知识服务的融合路径,构建起一个集知识启迪、文化传承与精神涵养于一体的公共阅读平台。

  “我们希望市民在图书馆不只是借书、看书,更能听讲座、谈文化、交朋友。”南昌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冯婷婷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她看来,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往往体现在公共空间里的阅读氛围中。

  以“文化+名家”激发兴趣

  “我们始终认为,激发阅读热情,不能光靠书架和借阅证,要引入更多优质内容和讲述者。”冯婷婷介绍,“豫章讲坛”从创设之初就确立了“文化讲座引领阅读兴趣”的路径,邀请来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登台开讲,把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和学术资源精准匹配起来。

  2023年,一场由南昌大学教授朱虹主讲的《江西的旅游密码》吸引了大量读者慕名前来,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剖析江西文旅融合的独特路径;2024年,文史学者方志远主讲“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不仅唤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带动了馆内古典文学书籍的借阅热潮。

  为了实现“学术有深度、大众能听懂”,团队在策划环节不断优化。例如,在今年3月邀请庐山植物园研究员胡宗刚讲述“胡先骕与植物学研究”时,特意准备大量植物实物展示、图文互动资料,让科学讲座变得亲切易懂,也引发读者对自然类图书的浓厚兴趣。

  冯婷婷回忆说:“我们不是简单办讲座,而是让它成为一条通往阅读的路径。比如听完《诗经》,读者会认真读《诗经》;听完江西文旅内容,读者会查地图、找传记。我们希望讲坛是读书的‘引子’,也是文化的催化剂。”

  拓展场景打造“高光时刻”

  “‘豫章讲坛’不只是定期开讲,更是我们借力传播的重要‘节点工程’。”冯婷婷介绍,每逢“世界读书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暑期文化周”等关键时间节点,图书馆都会策划主题系列讲坛,形成文化活动与公共话题的高度联动,推动全民阅读从“人群覆盖”迈向“文化浸润”。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豫章讲坛”三场连发:4月12日,节目制片人廖杰以《豫章城的“豫章”》讲述南昌千年文脉;4月19日,作家李天飞带来趣味十足的《孙悟空和哪吒谁更厉害》,现场座无虚席;4月26日,《小平小道》作者朱虹以“邓小平的人生智慧”为主题,讲述伟人的精神风骨——一件件活动不仅引发读者热议,也让市民深切感受到“书香就在身边”。

  “我们力求每一场讲座都有引爆点。”冯婷婷坦言,为了调动现场氛围、引导深度参与,讲坛团队常常提前一个月策划主题,线上线下同步预热推广。“我们也会结合讲座主题设置延伸阅读书单,把听众转化成读者,再从读者中培养出志愿讲解员、社群组织者,实现文化活动的自循环。”

  这一“讲座—阅读—社群”三位一体的设计,让“豫章讲坛”不再是“听完就结束”,而是构成南昌文化空间里的一个知识共鸣场。每一次讲座,既是一次公共文化供给,也是一次文化身份的凝聚。

  构建高效长效机制

  采访中,冯婷婷反复强调“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一座图书馆能办多少讲座,最终取决于有没有一个高效、可持续的机制。”她介绍,“豫章讲坛”已从早期的“项目制”转向“品牌化+机制化”双轨运行模式。

  首先是选题机制,由馆内专职团队定期汇总市民反馈、阅读数据和社会热点,科学制定年度讲坛主题;其次是嘉宾机制,通过建立专家数据库与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保障讲坛讲者的学术深度与表达能力;再次是传播机制,每一场讲座都同步进行拍摄剪辑,形成可回看的“文化存档”;同时还联合报刊、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增强市民“可见度”和“到场率”。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把讲座办得好听,更要让它‘活下去’‘留下来’。”冯婷婷说。如今,“豫章讲坛”已经成为南昌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常设项目,与“书香社区计划”等形成联动发展。

  截至目前,“豫章讲坛”已举办讲座300余场,听众达5.4万人次,辐射人群从青少年扩展至老年群体,从市区延伸至周边县区。未来,“豫章讲坛”还将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径,与校园、书店、文化场馆等开展共建共讲活动,打通更多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