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沉淀自我

作者:闫昕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2

  在快节奏的今天,信息流淹没在手机屏幕上,成千上万条消息海量涌现。然而,恰恰是在这种碎片化的环境中,我才更清醒地意识到:纸质阅读的意义从未过时,它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方式,更是一种与自我对话的途径。

  当手机和电脑占据生活时,我常常感觉自己被信息推着跑。一个又一个新闻,一个又一个话题,快速闪现又快速消失。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刷屏时感觉收获了很多,事后却什么都记不住。相比之下,纸质书的厚度和重量让我更容易停下来,慢慢读,认真想。一次读不完的书,可以反复翻,眼睛在纸张上移动,心却慢慢沉入文字深处。与屏幕相比,纸质书有温度,它要求你投入注意力,也回馈给你安稳和力量。这种稳定感也让我意识到,在信息洪流中,纸质阅读才是保持自我不被裹挟的最好方式。

  阅读不仅仅是形式的选择,更是内容的积累,需要不断拓展边界。我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类书里,小时候,我喜欢读童话与冒险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让我第一次体会到文字背后奇妙的世界。青春期时,我转向青春文学与侦探小说,让我接触到更广阔的文字天地。进入大学之后,我开始接触人文社科、历史和心理学的作品,逐渐意识到,书籍之间并不存在壁垒,真正的阅读是广泛而兼容的。有人说“读书越杂,人生越宽”,我深以为然。广泛阅读的意义在于,让人避免陷入单一视角的局限。阅读的种类不同,思考的角度也就不同。正是通过跨越不同领域的阅读,读者才能逐步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

  书籍还有一个奇妙之处:在不同阶段反复遇见同一本书。一本书并不会因为读过一次就结束它的意义。不同的人生阶段重读同一部作品,它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不是机械重复,而是人生经历在不同阶段赋予同样文字新的意义。我在大学期间重读过高中时喜欢的作品,感受完全不同。那一刻我意识到,书并不会变,但读者始终在变。

  余华的《活着》我一共读过三遍,但每一次感受都完全不同。第一次读是在高中课堂上,那时只觉得故事充满苦难,仿佛命运总是不断打击主人公,沉重而压抑。第二次读是在留学期间,当自己经历了孤独与压力,我才体会到书中人物在困境中依旧选择活下去的坚忍,那是一种与命运对抗的顽强。第三次再读,是毕业后找工作时,我开始注意到文字背后平实的智慧:生活的意义,更包含在琐碎日子里依然去热爱和坚守。三次阅读,三种心境,小说并没有变,是我在三次阅读中投射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我开始意识到,读书不仅是理解一个故事,更是理解自己与世界的方式。

  步入社会后,我一度没有继续保持规律地阅读。日常事务的繁琐和即时信息的轰炸,让我很少再有整块的时间去安静翻书。可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清楚地意识到,重新捡起纸质阅读的必要。我给自己设下一个小小的目标:每天留出半小时,不碰手机,不被打扰,只和书本在一起。在纸页的世界里,我可以不被打扰地思考,不被催促地感受。哪怕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大量阅读,只要偶尔翻一翻纸质书,就会平静与幸福。这份安定,格外珍贵。

  即时信息提供的是短暂刺激,而书籍带来的,是可反复思考的厚度和沉淀。每一次翻页,都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也是与自己过往的碰撞。它像是在心里种下一颗颗种子,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给予启发。无论是职业选择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不确定感,书籍都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阅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它是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可以提供便捷的信息,但唯有书籍,能让人真正沉淀下来。当书籍在不同时刻给我们新的启发时,书页之间就生出了新的意义。对我而言,阅读就是在不确定的人生中,寻找一份最确定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