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改进完善的实践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1
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的发表阵地,是传播新知识、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改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学术期刊质量评价面临发展困境:数字为本的隐忧式学术评价成为学术发展的重要标尺,简单化与同质化的标准几乎抹掉了学术学科的差异;“唯论文”评价指针,违背科研的目的与初心等。这些困境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发展。因此,学术期刊质量评价转型已势在必行,我们应清晰意识到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不是锁链,而是向导,评价旨在促进学术繁荣发展,激励学者进行创新研究,选拔并培养学术人才。
重塑评价理念,回归学术初心
评价体系变革,首先要进行思想解放。“一把尺子量河水”,看似“刻度”精准,实则被“唯数字论”遮蔽了学术期刊思想创新、论证严谨、解决实际问题等核心价值。因此,在改建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破除“唯数字论”评价理念,摒弃以科研数量“论英雄”的老路,引导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将科研重点回归质量本身。其次,树立“分类评价”的价值取向。对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而言,以同样的评价标准衡量其原创性、严谨性及可靠性,无异于削足适履。我们应该尊重学科差异,为不同类型学科学术研究及学术出版提供肥沃的生长土壤,促进学术期刊出版的多元化发展。最后,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是期刊生存的根本,经济效益是期刊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同等重要。但学术期刊评价应以社会效益优先,将应用领域的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对管理部门决策的重要支持纳入科研评价指标,引导学者深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增强我国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的学术话语权。
汇聚多元评价,构建健康生态
在国家倡导破“五唯”的背景下,任何单一评价主体都不应该成为“唯”的对象,学术期刊质量评价需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回归学术共同体本身。一是强化学术共同体的核心地位。优化同行评议制度,制定权威、公正、透明的专家遴选制度及利益回避制度、开放评议制度、审稿贡献认可制度等,真正实现“内行评内行”,提升同行评议的整体质量与公信力。全国性专业学会/协会作为学科领域的权威,理应使所属学科的专家积极参与甚至主导本领域的期刊评价工作,提供精准的学科标尺。二是扩展学术期刊评价视角。任何科研成果都应兼顾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关注学术价值的同时,也需重视其社会价值与影响。例如,从被引频次、转载次数、文章下载和阅读点击量等维度有效评估期刊的服务质量;从应用成果产生的政策效益、行业效益、临床效益、媒体报道量以及社会公益科普等维度评价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三是鼓励专业化、独立化、多元化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的发展,打破垄断,为评价主体提供更多样化、更专业的评价服务,共同发展开放、竞争、健康的学术期刊评价服务市场。
创新技术应用,提升评价效率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学术期刊评价将进一步发展到智能算法阶段,实现评价体系自动化,解决评价经济性和可行性难题。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建中积极引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评价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智能辅助审稿可以承担查重和格式校验等繁冗的工作,让专家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心价值判断上;深度内容分析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辅助识别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等,为专家评价提供参考;依托大数据分析,绘制论文传播路径和应用场景的精细画像,作出远胜于简单引用数、更丰富立体的影响力画像。同时,技术的价值还体现在建设开放透明的评价信息平台方面。整合期刊从投稿到传播应用的全链条数据,构建权威、开放的公共平台,提供可查询、可比较的基础数据(审稿周期、OA政策等)和部分评价指标,接受学界和社会监督,引领学术期刊质量提升。
完善制度保障,铸牢评价根基
无论是理念、主体、方法,还是技术,其效能的发挥程度,仍依赖于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期刊的自身建设。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需构建长效质量保障机制,“三审三校”责任制是质量防线的基石,必须严格执行,责任到人。强化主编作为学术质量“总舵手”和编委会核心智囊的职责,提升其在选题策划、学术导向和稿件终审等方面的责任意识,为学术期刊把好质量关。同时,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应重视编辑队伍的专业化培养,有效提升其学术鉴赏力和职业操守,承担好“学术守门人”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优化学术期刊出版的社会环境。国家层面持续发力,破除“唯论文”“唯核心”“唯国际”的刚性政策,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改进人才评聘、项目评估等制度,将期刊评价改革与整体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联动,产生政策合力,从根本上扭转“指挥棒”。此外,评价指标、方法本身应具有弹性,建立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反馈机制,定期审查评价指标和方法的效度,采取符合学术发展趋势、技术进展的评价方法,或去除对评价成果无效或者低效的方法,引入畅通的申诉与反馈机制,保障期刊对评价结果提出质疑的权利,增强学术期刊评价的公信力,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