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1
媒体融合是指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而后经由不同平台传播给受众。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驱动下,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在传播效率、用户黏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聚焦媒体融合特征,考虑从传播思维、传播内容、传播体验、传播队伍等方面出发,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主流新闻传播新格局,推动新闻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思维
精准对接受众需求。媒体机构应摒弃主观臆断的思维方式,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社群观察等形式,把握受众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甚至小群体受众的信息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关注受众在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偏好、消费场景等,构建立体化的用户画像,并以此为基准优化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实现新闻传播从“讲述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转变,强化新闻媒体传播效果。
提升新闻内容适切性。新闻报道应从多元视角切入,将宏大的叙事转化为深入浅出的故事表达。例如,挖掘普通人的真实经历,以纪录片、人物特写、直播等形式传递时代大主题,增强新闻传播的感染力;以符合青年话语体系与审美元素叙事方式,在B站、小红书等平台尝试网络化、轻量化表达,将主流价值传递给更多圈层受众。
智能协同创造的传播内容
以真实报道夯实公信力。媒体机构应组建专业化的事实核查团队,制定严格的新闻审查标准,严格规范信息来源标注,增加报道可查性与可见度。在面对重大公共事件新闻传播时,媒体机构应及时设置议程,将突发事件及相关处置情况公之于众,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高地,增强新闻媒体公信力。
内容始终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价值载体。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亟须打破传统线性流程,构建开放、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内容生产体系。一方面,构建“中央厨房”式传播体系。媒体机构应设立强有力的融合新闻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新闻的跨平台传播。在此基础上,实施“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发布”传播模式,由记者采集文字、高清影像、音频、现场数据等多维素材,编辑基于平台和受众画像进行多模态素材的转换处理,将素材转化为图文、短视频、网络直播互动、网络数据图表等不同形式,充分满足受众多元化阅读需求。同时,编辑团队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包,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撰写初稿、拟定标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剪辑视频片段,减轻采编人员工作负担,使其能够将更多精力用于实地调查、创意策划、价值选择等环节。
另一方面,建立跨机构合作机制。媒体机构应加强与政府机构、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安排工作人员对日常采编等事宜做到全天候、实时反应,关注重大主题活动、节点活动,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新闻传播的高效协同。此外,相关合作应深入新闻策划、内容生产、调查报道等层面,发挥各类新闻主体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产出更具有传播影响力的作品,充分满足受众日益旺盛的信息需求,增强新闻舆论的社会价值和公共影响力。
技术驱动的沉浸式传播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了新闻传播的底层逻辑,以算法、数据等为支撑的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影响新闻传播的关键变量。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机构应在传统的视听觉宣传基础上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拓展新闻传播受众范围。一是探索体验式内容表达。在航天发射、国际峰会等重大题材报道时,运用VR/AR/MR等先进技术,探索体验式新闻传播模式。例如,用VR直播增强现场感,让用户仿佛“亲临”新闻现场;运用AR技术在报纸版面上叠加动态数据层;创建MR交互场景深化科普传播等,将图文信息转化为动态可视化新闻内容,增强新闻传播吸引力。二是构建智能化传播体系。基于用户画像与用户行为数据,在传播平台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确保内容适配手机、Pad、PC、车载等多种终端,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同时,坚持“借船出海”与“造船远航”相结合。一方面,组建专业化团队,精细化运营微信、抖音等超级平台的各类账号,保持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持续投入自有APP/网站运营,基于独家内容、深度服务、会员订阅等锁定核心受众,降低平台依赖程度。
分层培训打造综合传播队伍
媒体融合对新闻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媒体机构应注重专业化新闻工作人员和队伍建设,实现创新实践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前行。一是重构组织架构。媒体机构应打破采编发各环节壁垒,打造综合性融合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二是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如对传统采编人员强化数据解读、基础剪辑、社群运营等技能培训;对中层管理者侧重产品思维与跨部门协作能力培养,引进数据分析师、用户体验设计师、视频后期设计师等尖端人员,综合考察品德、能力、业绩成果等方面的素质,打造高效人才队伍。三是优化新闻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由单一发稿量考核,转向跨平台影响力、用户增长率、内容创新度、商业贡献值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评定,提升考核工作针对性。
(作者单位:晋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