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变革助推思政类新媒体“破圈”

作者:杨志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21

核心阅读

  青春化语态是吸引青少年“驻足观看”的第一吸引力,为内容传播打开通道。思政类新媒体需深刻理解青少年群体的“解码”习惯与文化语境,将宏大理论、政策话语进行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审美偏好的“再编码”。这并非简单迎合,而是寻找主流价值与青少年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意义的有效传递与共享。


  在信息爆炸与圈层壁垒日益坚固的新媒体时代,思政类新媒体普遍面临着“圈内自嗨”与“圈外失语”的传播困境:话语隔阂,主流叙事与求青春表达的错位;内容悬浮,理论供给与需侧脱节;互动缺位,单向灌输与深度对话的失衡。这些困境共同构筑了思政传播的“沉默螺旋”,使得积极互动者局限于特定圈层,而沉默的大多数则徘徊于圈外,形成传播壁垒。如何突破重围,实现思政内容的广泛触达与深度认同,关乎思想阵地能否在新媒体浪潮中稳固根基,关乎青少年一代能否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坚定航向。


  语态变革:主流话语与青春表达柔性交融


  语态是连接传受双方的第一座桥梁。传统思政话语体系以宏大、规范、理论性强为特征,与青少年群体青睐的碎片化、个性化、情感化表达方式存在显著沟壑。这种“编码—解码”的错位,导致青少年受众对官方话语的疏离感,难以形成有效的情感共振与价值认同。

  青春化语态是吸引青少年“驻足观看”的第一吸引力,为内容传播打开通道。思政类新媒体需深刻理解青少年群体的“解码”习惯与文化语境,将宏大理论、政策话语进行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审美偏好的“再编码”。这并非简单迎合,而是寻找主流价值与青少年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意义的有效传递与共享。

  在坚守“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青少年,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青少年,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青少年”这一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和独特魅力外,还需以“共情式”话语表达超越“泛娱乐化”叙事。要注重青春化叙事,摒弃刻板说教,运用青少年熟悉的网络热词、流行梗、表情包、弹幕文化等元素。如“真理的味道”B站账号巧妙运用“一键三连”“awsl”等平台语言解说理论,与青少年达成“语境共在”与“意义共享”。要注重人格化表达,塑造有血有肉、可亲可感的运营者形象,用第一人称或对话体拉近距离。如“复旦马院”公众号以“小马”自称,以朋友口吻轻松愉快探讨理论问题。要注重视觉化呈现,强化短视频、信息长图、动态海报、动漫、H5等视觉形式的应用。如“青马先声”公众号将《资本论》原理制作成生动动画短片,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要注重场景化融入,将思政内容自然嵌入青少年日常关注的学习、就业、恋爱、消费、文娱等具体场景。如“中学生天地”杂志公众号结合热门影视剧、电竞比赛、演唱会等探讨价值观问题。


  内容变革:理论创新与价值共鸣声声入耳


  内容是吸引和留住用户的根本。当前不少思政类新媒体内容未能精准锚定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困惑、现实焦虑与成长需求。理论阐释停留于抽象层面,缺乏与青少年生活实践、社会热点的有效勾连,导致“供给”与“需求”错配,内容吸引力与实用性不足。

  思政类新媒体需从供给侧发力,实现内容的价值升维与精准触达。有价值、有共鸣的内容是留住用户、实现思想引领的基石,是语态承载的“灵魂”。思政内容需结合时代语境进行“知识再生产”,将经典理论转化为回应现实问题的“新知识”。同时,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内容需触及青少年的归属感、尊重感、自我实现等深层需求,激发其内在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满足其对意义追寻的渴望。

  以内容为王打破网络“娱乐茧房”,在理论高处、思想深处提升青少年的精神获得感,这是思政新媒体的独特魅力与特有优势。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关切。敏锐捕捉青少年思想困惑(如“内卷”、“躺平”、就业焦虑、身份认同)和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发声、深度解析,提供有思想力的见解。如“真理的味道”公众号通过“轻视角”“与世界讲硬道理”等栏目,对青少年社会心态的持续关注与引导。要坚持理论“祛魅”,贴近地气。用青少年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案例、感受得到的变化阐释理论的实践伟力,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微观点”。如“理响中国”视频号将国家发展战略与普通人的奋斗故事紧密结合。要跨界融合,拓展边界,将思政元素融入科技、艺术、体育、电竞、二次元等青少年热衷的文化领域。如“青春在线”新媒体将航天精神与科幻、科普结合,吸引大量年轻粉丝。要坚持用户生成,激发共创。设立话题征集、故事分享、观点辩论、创意作品(如海报、歌曲、Vlog)大赛等,鼓励青少年参与内容生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强国征文”“青春中国”主题征集活动。


  范式变革:表达情感与亲近交流心心相印


  传播范式的转变是建立深度连接、实现价值内化的关键。当前不少思政类新媒体传播模式多停留于“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缺乏平等、开放、持续的互动对话机制。情感温度缺失,难以构建基于信任与共鸣的传播关系,用户黏性与社区归属感难以形成,阻碍了圈层突破。

  社会渗透理论指出,关系亲密度随着沟通的广度(话题范围)和深度(自我表露程度)增加而提升。情感化、互动化的传播范式是建立深度信任、促进价值内化的长效保障,使语态和内容的效力得以持续深化。情感是传播的加速器和黏合剂,思政传播需从“宣传者”转向“对话者”和“陪伴者”,注入真诚、温暖、共情的情感能量,打破心理防线。需通过深度互动,逐步建立与用户的信任关系。

  个性化格调、恰当的互动方式、平等共享的态度是新媒体范式的最大追求。要强化互动,构建社区。积极回复评论、私信,开展线上直播连麦、问答互动、主题聊天室。利用社群(微信群、QQ群、粉丝群)建立稳定的交流场域,营造“我们”的归属感。要情感注入,真诚沟通。运营者展现真实情感(如对事件的看法、个人的成长感悟),避免冰冷机械的官腔。在重大事件或节日节点,发布有温度、有人情味的推文或视频。如毕业季,发布致学生文明离校的“家书”,引发强烈共鸣。要下沉倾听,平等对话。主动“潜入”青少年聚集的社区、平台,观察其真实讨论,以平等姿态参与交流,理解其亚文化逻辑和表达方式。要数据驱动,精准服务。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深度分析用户画像、内容偏好、触达效果,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

  语态、内容、范式的三重变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最终实现从“传播”到“浸润”。语态的青春化、内容的共鸣化、范式的情感化,绝非对主流价值的稀释或妥协,而是主流价值在新时代语境下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有感召力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唯有真正放下身段,走近青少年、理解青少年、服务青少年,以真诚的态度、创新的思维、专业的能力,将理论的深度、价值的温度与青春的热度有机融合,思政新媒体方能穿透圈层壁垒,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信仰的种子,于时代潮头奏响思想引领的强音。

  (作者为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副社长、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