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时代的声音

作者:儿童文学评论家 方卫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5


  这些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对抗日战争给予了日益深入的关注,对于儿童文学如何涉笔战争的艺术思考和探索也逐渐精进。

  吴洲星的儿童小说新作《钟声》,以其特殊的题材选择,对那段民族苦难历史进行了深情书写。少年湛秋在战争中失去慈爱的父母和优渥的生活,成为流浪街头的孤儿,幸为开立于宁波奉县的国际灾童教养院收留。在浙东僻远的山间一隅,几百名孤儿得以暂时避开战争的风浪,一起学习、游戏、交往、生活,直至硝烟最终不可避免地抵达。小说源于真实的历史事迹,作家以文学的想象和共情,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拓出一个世界。天空高远,钟声荡漾,孩子们曾经的笑声和泪水,以及所有人为了这笑声和泪水而付出的一切,借文学的虚构得到有力的重现和证实。

  从过去到今天,许多沉默的童年故事等待着声音的赋予。读刘海栖的短篇小说集《万物生长》,半个多世纪前的孩子们喧哗而来。这是一群让读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他们被时代的大声音召唤和聚拢着,同时又像所有孩子那样,总忍不住课桌板下那些窸窸窣窣的小声音。这两个声音在作家构筑的生活世界里同时得到生动、完整的容纳,这是这部小说集为那个时代的童年刻下的重要印记,也是它为这一童年表现艺术传统的重新理解、探索作出的重要贡献。叶梅的儿童小说《天眼带我看宇宙》,从活泼的儿童视角呈现“天眼”工程背后的故事,唐玉华的科普作品《跟“嫦娥”去探月》,以通俗的知识讲述介绍中国探月工程的推进。时代的声音经由童书传导给孩子,这或许也是每一时代童书人放不下的职责。

  谈凤霞的儿童小说《枇杷树下》,以双线的叙述结构和叙述声音推进故事,小女孩与流浪狗的世界在这样的叙述中相会,在彼此看见和听见中共同成长。杜宛霖的图画书《小威的眼睛》,让我们听见另一种声音。小威的眼睛看不见,但他努力用他的方式去“看见”,去聆听、触摸、感受、学习。他能“看见”黑暗中的房间,“看见”一个人在说谎,“看见”生气和悲伤。作品让我们看到,盲童的世界有着与其他孩子一样的生动色彩。

  在近年的儿童文学写作中,传统的声音得到更多新的关注和表达。由陈晖改编自民间故事、田宇绘图的图画书《求五谷》,其文字和画图既生动地展现了民间语言和艺术的韵律滋味,又富于现代图画书的情味和关怀。小河丁丁的童话《山规》,从人参娃的传说演绎出一段生命的神奇故事。普鲁士勒的幻想小说《磨坊之心》,也由德国民间传说中获得素材和故事灵感。尽管两者风格大不相同,但这部带着奇异色彩的童话与《山规》其实说着同一个声音——在这亦冷亦暖的人间,爱更值得信仰。图画书《舍不得你离开》中,同样是爱和理解融化了对死亡的恐惧。生命走向彼岸,世界一片沉默,但总有些什么,像微笑,像光芒,永远留在这里。

  或许,所有儿童文学都用不同的方式说着这个声音。又或许,儿童文学本身就是这个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