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以“小面孔”读懂“大文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于抗战,年过半百的我,非常清晰的印象就是小时候看的那些电影,从《小兵张嘎》到《狼牙山五壮士》,从《地雷战》到《地道战》,从《平原游击队》到《铁道游击队》,只要提起来,脑子里就会一遍一遍“过电影”。我以为自己对抗战电影已经非常熟悉,直到看过这本“用光影书写的抗战电影史”《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才知道原来抗战电影的起源那么早,我没看过的抗战电影还有那么多。更没想到的是,这些电影在1931年到1945年这14年间,还是历史的记录者,是鼓舞民族士气的“文化战士”。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电影和那段历史。我们应该捧起这本书,在电影资源可以轻易获取的今天,按图索骥,去看一看《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风云儿女》……用阅读和观影去缅怀先烈,去向那段艰难岁月中的勇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期榜单上有两本“故事”书。《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和《围棋的故事》。前一本书的作者吴尚之在代序里写道:“这些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读书故事,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勤奋刻苦、笃志好学的读书精神。”这本书系统梳理了80个读书故事,对于当下的人来说很有启发性。《围棋的故事》以围棋之“小史”映照华夏之“大史”,作者按照年代顺序,从先秦到现当代,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有关围棋的那些故事和围棋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榜单上还有四本关于“物”的书。《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是王仁湘的新作,是他的专题考古札记和文化随笔。王仁湘是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啦》的主讲人、《国家宝藏》栏目特聘专家。在这本书里,他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温情,为古物注入了鲜活生命力和人间烟火气。他说,根据考古发现,从烤炉到风扇,烤法千年不变,肉串滋味千年未变;他说,历史餐桌上的古老食具,筷子和勺子我们还在用着,我们在引入西餐特有的叉子时,不知道它在中国出现的年代比西方要早3000多年;他说,从北朝时代墓室壁画揭示的场景,发现兵士左右手使用武器的不同之处,统计有将近百分之十的左撇子,这个比例与现代数据相当,说明在以千年计的时光里左右手之用没有明显变化。他觉得,像这本书这样的说古物、说古人的日常细节,也许读者看过之后,再去观赏古物时,也会生出一些新感觉。
《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和《盛世长安》中的“物”也是文物。前者如《围棋的故事》以“小史”映照“大史”,是以“小面孔”读懂“大文明”。书中精选了20万年前的“北京人”、凌家滩玉人、三星堆铜人、东汉的说唱俑等50件拥有代表性的能展现“中国面孔”的文物,以此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刘庆柱的《盛世长安》则是以他60余年考古成果为基础,以出土文物为证据,以文献典籍为脉络,重现汉唐长安的盛世。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的新作《五十小物》讲的不是文物,而是家藏旧物,这“五十小物”涵盖了书画碑帖、文房雅玩、亲友遗墨等,其中既有传世名物,也有他祖父的印章、启功先生赠予他父亲的书画扇页等。对于这些旧物,赵珩未以经济价值论之,而是以它们背后的文化价值为重。他说,这是一本体例特殊的小书,既不是文物画册,也不是有关收藏的著述。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近期新作频出,这本《故宫生活志》是他献给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礼物,有趣有料、干货满满。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故宫生活百科”。“经纬度”系列丛书中的《史学问津》是历史学家包伟民的史学研究心得。他说,怎样研究历史,说到底无非两件事,一是怎样找到合适的题目,另一则是怎样入手去讨论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怎样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