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周立民:
把心交给读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1
8月13日上午,参加“重温巴金《随想录》里的几个故事”,下午参加叶灵凤小说集《紫丁香》发布会;14日上午,参加“聚学文丛”(第四辑)新书首发暨签售活动;17日下午,参加陈子善的《在文学史深处打捞》发布会;19日晚上,参加孙惠芬长篇小说《紫山》新书分享会……作为上海书展的大忙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晒出了一张自己今年上海书展的活动安排表,书展期间除了8月15日至16日不在沪,其他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后来又增加一场,我的老师陈思和教授的《巴金画传》重版,这是一本与我有缘的书,老师命我出席发布会,我义不容辞。”8月2日,周立民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参加书展,为师友站台,向他们学习,这是我们现实交往,也是精神联系的重要方式。”
盘点今年上海书展期间的活动安排,周立民感慨道:“参加巴金先生名作《随想录》的分享会,与读者一起读这部大书,也是自我教育机会。陈子善老师新书《在文学史深处打捞》以及他编的叶灵凤小说集《紫丁香》发布,让我们感受文学前辈的精神和文字的魅力,两书都是读起来让人很享受的作品。陈子善老师写书、编书都重视史料,文章要言不烦又不放过每一个文学史的细节,其眼光、见识、趣味都是今天学人学习的榜样。”
参加上海书展,不用担心“曲高和寡”,小众图书永远不愁读者知音。文汇出版社的“聚学文丛”将于今年上海书展推出第四辑,“这是一套小众的、偏向历史的、体现作者兴趣的文丛,它不跟风,独有风姿,实属不易,自当为之摇旗呐喊。”周立民说道。
对于孙惠芬的长篇小说《紫山》,周立民很是看重,“小说《紫山》,既是作者对中国现实的感应,又是她精神探索的结晶。这部长篇发表在《收获》上,我期望更多的上海读者能够阅读这部作品。”
自上海书展2004年创办以来,周立民年年从不落下,“并且在很多次上海书展上,我曾有幸随陈子善老师、张伟老师‘联袂演出’。2023年张伟老师去世,书展时节,分外怀念。”回顾这些年参加的上海书展,周立民记得有一年,书展正逢台风过境,“在暴雨中我打车去展场,考虑到带太多书出门不便,我放弃了一套打折的《狄更斯文集》,至今也没有补回来。”
在周立民看来,上海书展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是以书为本,每届上海书展都有许多有分量、有品质的新书发布,这是一个书展立足的根本。二是与时代同行,与读者同行,这是书展持续办下去的动力。去年出场时,我就听到前面几个年轻女孩在说,逛书展不仅仅能买书,还有那么多文具和文创呢——我立即就感受到不同群体的需求。三是以书会友,书展有那么多场活动,辐射长三角甚至全国的读者,很多作家、学者和书友朋友,以此为契机,一年见一次面,交流信息,增进感情,也是难忘的美好记忆。”
今年即将举办的上海书展,将迎来自己21岁“生日”。立足新起点,对于上海书展的未来,周立民满是期待,“上海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它曾经是中国近现代出版的中心,从这里印出的很多书刊哺育了现代中国,开辟了新天地,期望上海书展能够站在这个高度上,接续和发扬这样的传统。与此相关的是,期望上海书展能够关注活跃的民间文化力量,真正发掘文化的实力和激发文化的活力。最后是一句体己话,希望上海书展不断提升对参展出版社、嘉宾和读者的服务水平,把心交给读者,让读者感到贴心、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