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熊月之:
激活城市文化细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1
8月6日,在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第二次新闻通气会上,中国出版集团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陈义望,介绍了本届上海书展即将举办的第二届东方阅读盛典嘉宾阵容,将邀请熊月之、孙甘露、田崇雪、毛尖、徐沪生、李仲谋等名家莅临现场,为读者分享阅读之美。
“我的发言题目是‘在文物、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中citywalk——谈上海六千年’。我要谈的‘上海六千年’,是上海的历史,也是今年出版的新书《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8月6日一早,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提前“剧透”道。据悉,这本书是在2024年文汇讲堂“上海文明探源 贯古通今向未来 上海6000年”系列讲座的基础上修订整理而成,由熊月之和复旦大学的葛剑雄、上海博物馆的陈杰副馆长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在熊月之看来,这本书凝结了各领域的研究者对上海六千年发展之路的共同探索。全书以“上海文明探源 贯古通今向未来”为脉络,围绕“五个中心”的历史文化根脉,从考古文物的实证到历史脉络的梳理,从城市精神的孕育到文明特质的彰显,系统呈现了上海从远古聚落一步步成长为国际大都市的漫长历程。
翻阅《上海六千年》一书,不难发现,书中特别珍贵的是,来自历史、地理、考古、文博艺术、经济金融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各自带着专业视角碰撞出的火花。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的维度解析了上海何以能成为江海之汇的交通要冲;高蒙河、陈杰用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串联起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的轨迹;田兆元、叶舒宪则从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勾勒出上海城市精神的历史根脉。“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让读者看到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上海。”熊月之补充道。
“书中不只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还有很多动人的细节。”熊月之举例说道,比如崧泽文化时期福泉山出土保存完好的象牙权杖,其背后是怎样的古国文明的诞生?唐宋时期的青龙镇作为“小杭州”,如何见证了海上贸易的繁华?晚明上海地区的王圻和陈继儒的人生经历和历史成就,展现了上海怎样的经学致用、重视实学的士风?“这些具体的故事,能让读者穿越时空,触摸到上海历史的温度和底蕴。”
在熊月之看来,《上海六千年》尤其适合当下流行的citywalk。“拿着这本书走在上海,你会发现那些熟悉的地名——从青浦赵巷的上海第一村——崧泽遗址,到广富林、青龙镇和外滩,从徐家汇的光启墓到闵行华漕的王圻故里,这里藏着文明密码和历史变迁。读了它再去看这些地方,感受会完全不同。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上海的‘海纳百川’如何跨越六千年,塑造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上海书展的独特价值,深植于城市的历史肌理之中。”参加过很多次上海书展的熊月之,对于书展有着别样的感情。
熊月之认为,上海书展的进步空间,或许正藏在对“上海性”的更深层开掘里。“期待上海书展能更敏锐地捕捉‘海派阅读’的当代形态。上海的阅读传统,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而是承顺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的大势,从明清开始,上海就有着繁盛富裕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培育出人数众多的知识阶层,近百年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和内外商货贸易的枢轴,造就了新兴的大众的市民阶层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体制,进而形成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
上海的活力无限、创新无限。鉴于此,熊月之建议上海书展或许可多一些对“跨界阅读”的探索:“期待她能更深入地成为城市空间的文化纽带,让书展成为激活整座城市文化细胞的契机。当她真正与城市的历史、空间、人群深度共生时,便会拥有无法替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