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
让作家、读者和书同呼吸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8-11
“我想做的是对话,不同人的对话,不同文化的对话,在对话中更好地发现自己,也更好地尊重对方。”徐则臣的新书《域外故事集》,横跨十五年,跨越九个国家,十个短篇小说仿佛十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文化的异同、人性的幽微。在今年上海书展上,徐则臣将带着这部酝酿已久的新作与读者见面。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徐则臣谈写作、谈生活,也谈阅读如何成为我们抵达世界的方式。对他而言,《域外故事集》不仅是一次创作的回归,更是对写作本质与精神边界的再一次丈量。
从2018年长篇《北上》交稿之后,徐则臣陷入了一个漫长的“写作空窗期”。因为工作繁忙,根本无暇写长篇。七年间,仅有短篇产出,但却逐渐累积出一个新的创作主题——“域外”。
其实早在2010年,徐则臣就构想过《域外故事集》,写了《古斯特城堡》《去波恩》两个短篇,之后便因《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北上》等长篇项目搁置了下来。直到2020年时,徐则臣有了大量的居家时间,这让他重新打开了那扇想象之窗,沉睡十年的《域外故事集》被重新拾起。
与其说这是一次重启,不如说是一次延宕十五年的重新聚焦。这些小说没有刻意营造异国风情的“奇观”,反而在文化差异中追问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很多是真事,也有半真半假的虚构,关键是怎么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找到最有张力的那条线。”
十个短篇,每一个都像一颗静水深流的石子,轻轻落入现实的池塘,又在文学的涟漪中生出波澜。正是这种从现实出发、写出“虚”的执着,使《域外故事集》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也呈现了他个人近年来文学趣味的转变。对此,徐则臣强调:“在这个集子里,我看问题的方式仍然是基于现实逻辑,哪怕有虚构、有魔幻,也是在现实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谈到写作的初心,徐则臣坦言:“我没有什么宏大目标,只是希望能写点儿不一样的东西,写出自己的感受。”而正是这种看似朴素的愿望,使得作品兼具文学实验性与情感真实性。
在书中,有的故事使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叙事资源,例如《聊斋》式的转折和气韵;有的则融入了现实主义的观察与精神剖析。他希望将这种“中式的文学基因”注入当代的、域外的故事中。“当然很难,但越是难,越有挑战感。”
而带着新作来到上海书展,也是徐则臣的一次初心回归。“我挺喜欢上海书展的。”他说,“它做出了烟火气,做出了日常性。”在他看来,上海书展不是冷冰冰的展示场,而是一个让作家、读者和书籍共同呼吸的空间。“书展归根结底,就是以书籍的方式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丰富、更有趣。”
他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谈谈书、谈谈文学,也谈谈生活,对读者有意义,对作家也很有帮助。”他特别提到,“作家其实很希望看到读者最真实的反应。那种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态度,比文字反馈更直接。”
谈到阅读时,徐则臣没有回避碎片化阅读的现实,“我们不必刻意去躲避,但也应该为深度阅读留出空间。”他强调沉浸式阅读的必要性:“越是碎片化,我们越需要整体观。只有沉进去,跟着人物的命运、时代的脉络走,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一段历史,一个辽阔复杂的现实。阅读不能浮在表面上,要深入思考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