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创作该有敬畏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9

  7月21日,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明确要求杜绝涉抗战微短剧中“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叙事。

  微短剧创作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流量之上更应有价值坚守。那些真正能够穿越时间、打动人心的作品,从来不是靠猎奇或煽情取胜。《觉醒年代》用细腻笔触展现先驱者的理想与挣扎,《长津湖》以真实场景还原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它们尊重历史细节,更尊重观众的智商与情感,最终实现了口碑与流量的双赢。对抗战题材而言,创作的“敬畏之心”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尊重史实,大到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小到服饰道具、语言习惯,都应经得起考证;二是理解历史语境,不能用现代视角随意解构过去,而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展现人物的选择与困境;三是把握叙事分寸,苦难可以展现但不应渲染血腥,抗争可以歌颂但不应神化,让观众在共情中体会历史的重量。

  抗战题材的创作空间从来不是封闭的,关键在于用怎样的姿态进入这段历史——是带着敬畏之心挖掘人性的光辉,还是抱着功利之念收割流量的红利?答案不言而喻。唯有坚守历史真实的底线,保持人文关怀的温度,才能让微短剧不仅成为大众娱乐的载体,更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让每一个观看者都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而非在娱乐中迷失方向。

  (7月26日 红网 黄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