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体育解说的挑战与创新

作者:王凯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9

核心阅读

  融媒体时代,受众专业素养普遍提升,对解说内容的要求更趋多元与精细。“专才型”与“个人特质鲜明型”解说,分别凭借专业深度与风格独特性,在竞争中展现显著优势,为行业转型提供清晰发展路径。这一现象深刻印证传播学中“内容专业化”与“人格化传播”理论在信息过载时代的价值——专业内容满足受众认知需求,人格化表达增强情感黏性。


  在传媒技术迭代与传播生态重塑的浪潮中,融媒体深度改写体育传播格局。体育解说作为赛事传播的关键纽带,既承载着传递赛事信息、诠释体育精神的使命,也在行业变革中遭遇结构性挑战。系统梳理这些挑战并探寻适配发展路径,对夯实行业根基、提升体育传播效能,乃至助力体育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均具深远意义。


  融媒体时代体育解说行业的结构性挑战


  媒介生态变革与行业规范的非对称性发展

  回溯融媒体体育赛事直播的发展轨迹,早期其在传播学视域中,更多是传统媒体传播体系的补充角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彼时通过移动端观看体育赛事的用户规模仅1.2亿,占网民总数的17.3%,传播范围受技术与终端限制,呈现明显局限性。

  然而,技术革新的浪潮汹涌而至,5G技术的商用推广与智能终端的全民普及,成为驱动体育传播业态变革的核心动力。2022年抖音世界杯直播数据堪称行业转折点:单场赛事峰值观看量突破2.3亿人次,相较于2018年央视世界杯收视峰值1.2亿人次,增长幅度达91.7%。这组数据直观印证,融媒体平台已实现传播影响力的范式转移,从边缘补充迈向传播主阵地。

  在融媒体平台关注度指数增长的同时,与之配套的体育解说员行业监管体系的进化却滞后于技术驱动的传播变革。事实性错误、语言失范、伦理失范等诸多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赛事直播质量,更引发诸多负面社会效应。传播影响力的爆发式增长与行为规范建设的滞后,形成强烈非对称反差,深刻暴露出新媒体业态下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迫切性与严峻性。

  随着融媒体平台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话语权持续攀升,部分领域已实现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超越,但与之适配的“解说行为规范”未能同步完善迭代。直播中违规行为频发、负面效应不断涌现,本质上是媒介生态快速迭代与行业规范建设滞后的矛盾外显,折射出非对称发展困境对行业健康生态的冲击。

  流量逻辑对专业价值的挤压

  数字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重塑体育赛事解说生态,“娱乐化转向”成为行业显著特征。平台经济语境下,流量竞争日趋白热化,部分解说从业者为抓取用户注意力,逐步偏离专业体育解说的规范性轨道。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23年数据显示,头部体育直播平台中,采用娱乐化解说风格的场次占比高达43.7%,较2020年增长近两倍。专业规范让位于市场流量逻辑,令解说员职业习惯发生系统性异化——从专注赛事专业解读,转向追逐娱乐化表达带来的流量红利。

  中国社科院2023年发布的《体育传播与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指出,娱乐化解说过度发展,可能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其一,青少年观众对体育竞技的认知偏差;其二,地域歧视等社会情绪的强化,娱乐化解说中不恰当的地域调侃,易激化地域间情感对立;其三,体育文化传播的浅薄化倾向,过度聚焦娱乐化内容,稀释了体育精神、赛事历史与战术文化的传播权重。这些隐患充分凸显,重建体育解说专业规范已成为维系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迫切需求。


  融媒体时代体育解说发展方向探索


  娱乐化与专业化双轨并行:新规范构建路径

  融媒体时代浪潮中,体育赛事解说正经历深刻范式转型,从传统单一专业化模式,向娱乐化与专业化有机融合的方向演进,双轨并行成为行业发展鲜明特征。

  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娱乐基因需合理保留。网络热梗的巧妙运用、解说风格的个性化塑造,能增强解说与年轻受众的情感联结,契合融媒体传播的互动性与趣味性需求。但另一方面,语言规范性、战术分析深度等专业标准,是体育解说的价值根基,必须持续强化。二者的融合,绝非简单的二元叠加,而是要实现娱乐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深度有机统一——娱乐化表达为载体,专业解读为内核,让受众在轻松氛围中收获对赛事的深度认知。

  比如2024年欧洲杯小组赛,央视解说员用“边进球边爆装备”这一电竞术语,描述瑞士前锋恩博洛进球时护膝脱落的情景。此案例精准界定网络用语在专业赛事解说中的应用边界:既借电竞热梗唤起年轻受众共鸣,增添解说趣味性;又未偏离赛事专业解读主线,护膝脱落细节的捕捉,本质上是对赛事画面的专业观察。这为行业提供了娱乐化表达与专业性要求融合的示范样本,诠释了双轨并行的实践路径。

  面向未来,体育解说发展需在多维度创新发力。其一,话语体系创新。在坚守专业特色基础上,探索更贴近网络传播语境、更易被受众接受的表达形式,实现专业内容的多样化输出。其二,互动功能拓展。开发基于第二屏幕的实时互动功能,如赛事进程中,通过手机端发起战术讨论、球员表现投票等,增强用户参与感,构建“解说—受众”双向互动传播生态。其三,人才培养机制重塑。高校与行业机构协同,培育兼具体育专业素养(赛事规则、战术分析等)与新媒体传播技能(网络语言运用、互动运营等)的复合型解说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个性化与专业化发展:新范式实践路径

  融媒体时代,唯有构建鲜明个人风格,积淀深厚专业深度,方能打造“不可替代性”,在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传统媒体时期,以央视解说员为代表的“通才型”解说模式,凭借广泛知识储备,能游刃有余应对各类足球赛事,广受赞誉。但融媒体时代,技术革新大幅降低体育知识获取壁垒:互联网海量赛事资料、战术分析内容触手可及,AI问答工具能快速解答专业疑问,资深球迷的专业认知水平已与职业解说员日趋接近。在此语境下,“通才型”解说的知识优势被消解,“专才型”解说与具有鲜明个人特质的风格,顺势成为行业新范式。

  “专才型”解说这种对特定赛事领域的深度耕耘,让解说员在细分赛道具备绝对话语权,契合融媒体时代受众对专业内容深度需求的趋势。“个人特质鲜明型”解说成为易于受众辨识的鲜明标识,构建起高识别度个人品牌。在融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高度碎片化,受众注意力被海量内容分散,鲜明个人风格如同“信息锚点”,能快速抓取受众注意力,建立情感联结。

  融媒体时代,受众专业素养普遍提升,对解说内容的要求更趋多元与精细。“专才型”与“个人特质鲜明型”解说,分别凭借专业深度与风格独特性,在竞争中展现显著优势,为行业转型提供清晰发展路径。这一现象深刻印证传播学中“内容专业化”与“人格化传播”理论在信息过载时代的价值——专业内容满足受众认知需求,人格化表达增强情感黏性。二者结合,为体育解说员职业发展指明方向:深耕特定专业领域,构建独特个人风格,以专业深度与人格魅力,应对行业变革挑战,实现职业价值突围。


  锚定方向,重塑体育解说价值生态


  融媒体时代,行业需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石,加速完善适配融媒体传播的解说规范,明确娱乐化表达边界与专业解读要求;以“人才培育”为引擎,构建高校、行业、平台协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输送既懂体育专业又通新媒体传播的解说力量;以“创新实践”为路径,鼓励解说员在话语体系、互动模式、风格塑造上大胆突破,打造适配融媒体传播的解说新形态。

  唯有如此,体育解说方能在传播变革中找准定位,真正讲好体育故事——既要用专业解读剖析赛事战术、诠释体育精神,又要借娱乐化与个性化表达,拉近与受众距离,传递体育温度。通过价值生态重塑,让体育解说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优质载体,为体育传播生态注入持久活力与深度价值,助力体育产业在融媒体时代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