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新闻客户端评论如何“破圈”发展

——以越牛新闻《延安路漫谈》为例

作者:商一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9

  媒体融合浪潮席卷下,传播格局深度调整,地市级新闻客户端作为地方主流舆论阵地,肩负传递信息、凝聚共识、引导舆论重任。评论类栏目凭借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观点输出,成为展现媒体思想深度与价值引领力的关键窗口。但当前地市级新闻客户端评论类栏目存在同质化、传播形式单一、与年轻受众疏离等问题,亟待创新突围。越牛新闻《延安路漫谈》于2021年12月创办,在浙江新闻奖评选中斩获佳绩,以独特运作模式在融媒语境下实现评论类栏目的“破圈”发展。

  独特视角的价值挖掘

  地域文化的深度锚定与延展。《延安路漫谈》以绍兴越牛新闻所在地延安路命名,天然植入地域基因,构建起与绍兴本土的情感联结。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黄酒文化、越剧文化、阳明文化等深厚底蕴,栏目将地域文化视为内容富矿,深度挖掘并融入评论议题。在探讨绍兴古城保护时,不局限于建筑修缮,而是从延安路周边老街巷的历史故事、文化符号入手,解读古城保护对传承绍兴文脉的意义,让本地受众在熟悉场景中重拾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面向外地受众,以地域文化为切口,如解析绍兴黄酒产业与“酒旅融合”创新,展现绍兴独特产业生态与城市魅力,使地域文化成为拓展传播半径的媒介,让评论兼具本土温度与向外传播的张力。

  时代坐标下的地域观察。栏目跳出地方评论“小圈子”,将绍兴置于时代发展坐标系中审视,赋予地域议题更广阔的视野。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关注绍兴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分析“绍兴制造”借数字技术破局的优势与挑战,连接地域产业升级与国家“数字中国”战略;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聚焦绍兴城乡融合、民生保障实践,从“共富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创新,解读绍兴探索共富路径的在地经验,让地域实践与时代命题共振。这种地域与时代融合的视角,使评论突破“就事论事”局限,提升思想深度,为受众呈现更具格局的内容,契合融媒时代受众对信息“广度+深度”的需求。

  热点事件的快速响应与深度解码

  热点捕捉,敏捷的舆论响应机制。融媒时代信息传播瞬时化,热点事件是舆论引导的关键场域,《延安路漫谈》组建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团队,凭借对网络生态、社会舆情的敏锐感知,构建快速响应机制。本地层面,如绍兴突发事件、城市建设动态,团队第一时间跟进;全国性热点,如高校教师因救人迟到受处分等,迅速关联绍兴本地教育生态、消费市场现状切入评论。以高校教师救人迟到事件为例,栏目紧扣“师德内涵与社会价值”讨论,结合绍兴本地师德师风建设实践,在热点发酵初期发声,抢占舆论引导先机,提升栏目时效性与关注度,让受众在信息洪流中快速获取有地域关联的深度解读。

  深度解码,从现象到本质的穿透性解读。面对热点,栏目拒绝浅尝辄止,致力于深度解码,针对文化热点,如越剧爆火,不单纯聚焦“流量狂欢”,而是挖掘绍兴越剧文化传承创新逻辑,分析传统文化“破圈”对绍兴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对于经济类热点,如直播电商冲击下绍兴传统商圈转型,深入剖析商圈运营模式、消费生态变迁,从商业个体延伸至城市商业格局重塑思考。通过梳理热点事件背后的文化脉络、社会心理、经济逻辑,引导受众穿透现象看本质,提升媒介素养,也让评论具备持久传播价值,在热点冷却后仍能作为深度内容被检索、传播,强化栏目知识储备与思想引领功能。

  适配融媒生态的年轻化表达

  融媒时代,年轻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群体,其媒介使用习惯、话语偏好与传统受众存在显著差异。《延安路漫谈》深刻把握这一趋势,将年轻化表达贯穿于内容生产与传播全链条,通过话语体系革新与传播形态创新,打破地市级评论类栏目“刻板说教”的固有印象,实现与年轻受众的有效对话。

  网络语言与亲民语态融合的话语体系。传统地市级评论类栏目常陷入“官方话语”与“大众认知”脱节的困境,严肃的措辞、宏大的叙事难以引发年轻受众共鸣,《延安路漫谈》主动贴近网络传播语境,构建兼具专业性与亲和力的话语体系。一方面,灵活运用年轻群体高频使用的网络词汇,如描述绍兴古城通过文创产品吸引年轻人时,用“老街区解锁新皮肤,Z世代直呼‘可’”增强表达感染力,词汇既符合网络传播的轻量化特征,又精准传递内容核心,避免因语言隔阂导致的传播壁垒。

  另一方面,采用“拟人化叙事+场景化表达”构建亲民语态,栏目以“漫谈君”为虚拟形象,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评论,如解读绍兴人才政策时,开篇以“最近后台有不少年轻朋友问,来绍兴创业到底‘香不香’?今天漫谈君就带大家算笔‘发展账’”拉近与受众距离。在内容组织上,摒弃“观点+论据”的单向输出模式,转而以故事化场景串联逻辑,如分析绍兴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时,讲述山区教师通过“云端课堂”与城区学校共享优质资源的真实案例,让政策效果通过具体场景落地,使年轻受众在情感共鸣中理解深层意义,重塑了地市级媒体与年轻受众的关系——从“信息发布者”转变为“陪伴式交流者”。

  多媒体融合的立体呈现。在年轻化表达实践中,栏目深度践行多媒体融合,除文字评论外,拓展音频、短视频等形态,推出“主播说政事”,邀请本地电视台、广播主持人出镜,以短视频形式解读绍兴政事与热点,借助主持人的知名度与亲和力,在越牛新闻抖音号、视频号等平台传播,实现内容二次传播与跨平台覆盖。同时,运用H5技术打造互动式评论产品,如解读绍兴居民收入数据时,以动态数据可视化、互动问答、场景模拟等形式呈现,让受众在参与中理解数据背后的民生意义,增强传播趣味性与互动性,多元传播形态适配融媒时代年轻受众碎片化、场景化的媒介使用习惯,拓宽评论触达渠道,提升传播效果。

  创新实践的启示与反思

  对同类栏目的启示。地市级新闻客户端评论类栏目可借鉴《延安路漫谈》经验,一是锚定地域特色,挖掘本土文化、产业、社会议题的独特价值,构建差异化内容优势;二是建立敏捷热点响应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关联全国性热点,提升评论时效性与贴近性;三是革新话语与传播形态,用年轻化表达适配融媒生态,吸引年轻受众,强化舆论引导的代际覆盖。通过特色内容生产、多元传播创新,提升地市级评论类栏目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巩固地方主流舆论阵地。

  实践中的反思与优化方向。尽管《延安路漫谈》取得成绩,但仍有优化空间。在地域与时代融合视角下,可进一步深化国际视野与地域实践的连接,如探讨绍兴外贸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策略,提升评论全球关联度;在热点解读中,需平衡深度与传播效率,避免过度学术化消解传播力;年轻化表达方面,要警惕网络语言滥用导致内容失焦,坚守评论的价值底线与专业深度。未来,需持续在内容精准度、传播适配性、价值引领性上迭代,适应融媒时代不断变化的传播需求。

  (作者单位: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