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

写粮食 写人情百态

作者:丛新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说封建王朝的历朝历代都没有真正解决饥荒和难民的问题。历史上大多的农民起义之所以发生,终究因为吃不上饭。可见粮食问题何等重要,它是社会核心中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即便到今天,“吃饭”仍然是最大的政治之一,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粮食安全,社会才能稳定。

  传统中国属于农耕文明社会,粮食是社会的根本。在文学史上,书写或者触及“饥饿”的作家作品非常之多,饥饿与粮食密切相关。《粮安天下》(济南出版社)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粮食问题。人活着是第一位的,粮食是命,粮食关乎生存、尊严和人性。因为这样的核心主题,所以其写作意义重要而深远。

  对主人公陈良石来讲,因为他有生理缺陷,尹巧凤对他的情感,开始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吃饭问题,是让自己和儿子摆脱饥饿而活下去。小说中有一段陈良石关于“粮食”的体会和思考:“一个‘食’字竟然有这么大的法力!它操纵着一切,改变着一切,重新涂抹和塑造着一切!正是一个‘食’字,让尹巧凤嫁给了残废的自己,满囤由此成了自己的儿子;又是一个‘食’字,让满囤中途退学,到粮所参加了工作;还是一个‘食’字,让满囤为了争取有个‘铁饭碗’,违心地娶了丑陋的乔秀月;更是一个‘食’字,让高爱玲一家死缠满囤,逼满囤犯下了杀人的罪行……他盯着那个‘食’字一动不动。突然,又一阵风吹过,炊烟拧了几个圈,‘食’字竟又幻化成了一个‘命’字。他又是一惊,如梦方醒:对呀,民以食为天,而天能左右人的命啊!”显然,这是“食”与“命”的关系。

  首先,这部作品表面上是在写粮食,其实是在写人情百态。比如陈良石与尹巧凤、冯兰英的关系,陈满囤与黄雪贞、乔秀月、高爱玲的关系,还有陈金谷和林中霞、陈小米和方建,等等,从中可见,作者也是一位写情感的高手。尤其第二部《人间烟火》的情感处理,最为跌宕起伏。其次,小说通过“粮食”写人性善恶,像陈良石、尹巧凤、刘年、陈满囤等,他们的人性有善有恶,而且还会发生转换,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对自己内心深处进行反思并作出改变。再次,这部作品写出了民间智慧,告诉你怎么样认识这个人,怎么样认识这个世界。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反映历史变迁:写到大炼钢铁,写到分田到户,写到取消农业税,写到土地流转……从“泥饭碗”到“铁饭碗”,从“吃不上饭”到“吃得上饭”,再到“吃饱了饭”,随着主人公命运的起伏和往复,新中国社会发展的画卷也呈现出来。

  《粮安天下》是一部新中国的粮食史,也是土地史的侧面和农业农村农民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