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技工院校走出的劳模工匠》
揭秘如何从“技工”到“国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从技工院校走出的劳模工匠》(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聚焦从技工院校走出的劳模工匠,通过介绍其个人奋斗历程和技能提升路径,激励技能学子在实践中成长成才,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该书通过20位劳模工匠的真实案例证明,闪耀在时代舞台的劳模工匠,可能就诞生于技工院校的实训车间。
1989年,董礼涛从哈尔滨汽轮机厂技工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铣工学徒。初入车间,他也曾迷茫,但并未就此低头服输。书中,他的蜕变跃然纸上。别人下班,他仍留在机床旁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误差0.05毫米的初学者,成长为精度控制在0.01毫米的“铣工状元”。三十余载风雨兼程令人动容。那些“既然干了就干好,早干早成,晚干永远不成”“迎难而上,没有办法就想办法”的誓言,更是将大国工匠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悄然拨动我们的心弦,点燃那份对匠心的热情之火。
起点不决定终点。在书中,从董礼涛的“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工具,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大作用”,到陈行行“我的奋斗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宋彪“不拿好笔杆,就拿好工具”,再到谭文波“完成工作只是刚及格,勇于钻研才能更优秀”,我们看到了那一条条朴素的梦想,也看到了那一名名原本普通的技校生,凭借高强度的刻苦训练和对技术的满腔热爱,逐渐成长为行业里的技术权威。
该书用一段段动人的拼搏历程和一个个精确的数字,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在普通工作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拼搏,是对每一道工序细节千万次的打磨和雕琢。
“金手天焊”高凤林从首都机械厂技工学校起步,用40年攻克200多项航天焊接难题,为0.33毫米火箭喷管独创堆焊工艺。大国重器“锻造者”刘伯鸣因一堂工艺课找到人生方向,独创50余种锻造法,让中国核电锻件远销海外。“火药雕刻师”徐立平在万次失败后,用水果削皮机灵感发明“立平刀”,将发动机药面精度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我们跟随书中人物从普通的技术工人到大国工匠,感叹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在铣刀与测量仪间书写“中国精度”,在纺织机与数控车床上展现国家担当。
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从技工院校走出的劳模工匠》的编写方式本身就是一场“匠心实践”——它不仅讲述故事,更设计了一套培养工匠的教学体系。
该书突出“在技工院校的学习收获”“入职之初如何获得第一次成功”“劳模工匠如何培养年轻人”3个关键点,以“匠心思维放大镜”提出思考问题、“技术万花筒”解析专业知识、“劳模工匠说”提炼成功秘诀,展现大国工匠对技能学子的叮嘱和希望。不管是拥有从“拧螺丝”到指挥“太空之吻”进阶轨迹的王曙群,还是下了5年笨功夫自创“颜色判断法”,实现贵金属99.99%提纯的潘从明……编写者都希望用最质朴的词句,拆解劳模工匠的工作方法、成长路径、技术奥秘、精神追求,贴近学子实际,树立鲜活的奋斗标杆,引发学子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入思考。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在这本书里,每个技能学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原点,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