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湖北植物志(新编)》
绿色丰碑立荆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在植物学界,一部地方植物志的修订出版,往往标志着一个区域生物资源认知的新高度。近日推出的《湖北植物志(新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是这样一座凝聚数代学者心血的绿色丰碑。这部鸿篇巨制对于长期扎根荆楚大地开展植物资源调查的研究者,对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地处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过渡带,是南北植物区系交汇的核心走廊。自19世纪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在鄂西采集标本,到1948年郑万钧团队发现“活化石”水杉,这片土地始终牵引着世界植物学界的目光。新中国成立后,傅书遐先生带领武汉植物园团队开启《湖北植物志》首轮编研,历经44年艰辛于2002年完成四卷本。而今新版志书不仅实现收录物种数从3928到5443的飞跃,更突破性地纳入蕨类植物分类体系,使226科1418属的湖北植物家底首次实现全景式数字化呈现。这种系统性跃迁,建立在武汉植物园团队数十年野外工作的基础上——他们每年三分之一时间跋涉在神农架、后河等保护区,2001年重新发现绝迹百年的小勾儿茶,正是这种坚守的生动注脚。
新版志书实现了三重突破:在内容上,整合《竹溪植物志》《神农架植物志》等区域性成果,使物种收集完整度提升38%;在科学性上,采纳分子系统学最新研究成果,对豆科、壳斗科等复杂类群进行重新厘定,李建强研究员在Flora of China编研中积累的分类学经验在此得到充分应用;在实用性上,全彩印刷配以特征图鉴,使这本专业工具书兼具了公众科普功能。这些突破使志书成为湖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数据库”——书中4986种野生植物名录,为生态红线划定提供关键依据;457种栽培及外来物种记录,为园林建设和生物安全防控建立预警基线;对珙桐、水杉等7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精准分布标注,更直接支撑了珍稀物种的就地保护实践。
这部志书既延续了我国“地方植物志”编纂的学术传统,更创新了科学成果转化模式:书中建立的植物资源本底档案,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乡土树种城市绿化等产业提供数据支撑;对武陵山区、秦巴走廊等关键生态区的植被图谱解析,为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奠定科学基础。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专业眼光推动全彩精装本,使学术专著兼具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这种出版理念对推动科技典籍传播具有示范意义。
《湖北植物志(新编)》以5443种植物的生命图谱,构建起连接历史积淀与未来发展的绿色桥梁。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几代植物分类工作者致敬,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诠释。这部沉甸甸的绿色方志,必将在中国植物学史册上留下属于新时代的荆楚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