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海哲学文存》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高清海先生曾言:“在人们的观念中,‘哲学’是一门很严肃、很深奥,甚至还有点玄虚、神秘的学问。”九卷本《高清海哲学文存》(吉林大学出版社),300多万字,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神风貌是第一次阅读他的文字便能够强烈感受到的。先生曾这样划分文章的“品位”:一类是用别人的语言在说别人的话;一类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说别人的话;一类是用别人的语言在说自己的话;一类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话,看似简单,实则万难,但在先生这里,举重若轻地做到了。用富于诗性和灵性的语言去凝练清晰透彻地书写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字里行间展示哲学之美和汉语之美,而这,正是先生留下的文字的隽永之所在。
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时的,而是有着时代性、历史性和延续性的。先生本人对个人语言风格的体认是完全自觉的,有着明确的主体性。
他认为“思想居住在语言里”,如果没有“自己的话语习惯和表达风格,久而久之,甚至连思想也会失去了自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对于哲学语言的驾驭,对于自我风格的自觉追求,正是先生追寻“哲学自我”的方式之一。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这一背景下,在AI时代,这种对于“人”之为人的充满个性的表达,似乎愈加弥足珍贵。
对于哲学史,先生终其一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文存第四卷中的《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和《欧洲哲学史纲新编》就是两部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哲学史著作。在整套书中,先生用大量的笔墨在大量的论文中反复论及中外哲学史相关话题。在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已经发生改变的今天,在“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的深沉期待之下,从哲学史的角度来进行整体性的观照,其意义不言自明,因其与哲学学科的特质紧密相连。“哲学……不是以知识累积递进的方式,而是以不同的观点、体系和派别更迭的方式而发展的。一部哲学史,看起来就像一个旋转舞台,不同的角色、景物轮番出场亮相,一个体系被另一个体系所击倒,然后它又被更新的体系所取代。”
在先生逝世20周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先生及其著作,已经进入了哲学史。从关注哲学史、重视哲学史到进入哲学史,时间的流逝,镌刻着文字的隽永,验证着理论的常青,也使整部书经典化的趋向愈加明显。
新版《高清海哲学文存》(全九卷)保留了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编订的原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编、精校,完整地呈现出先生哲学成就的全貌,为高清海哲学思想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说,这套书既保持了原版的原汁原味,又有所创新,布面装帧,大方素雅,是以“善本”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封面——用篆体的“類”字进行压凹,颇具古典意味,暗合先生晚年类哲学对中、西、马哲学的融会贯通和独特创造。
先生曾断言说:“下一个或几个世纪才是真正属于马克思的世纪,也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未来预言真正走向生活现实的世纪。”正因抱有真诚的期待,先生说,马克思是面向未来的。借新版《高清海哲学文存》(全九卷)的面世机会,我们不妨再一次郑重地把先生的文字、先生的思想同样留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