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昆虫志》

一部国家工程的生态基石

作者:谢绮彤 尉义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历时5年,在中国南部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南岭,一场静默而壮阔的生命普查终以《南岭昆虫志》(广东科技出版社)揭开帷幕。这不仅是一部填补区域空白的专业志书,更是国家出版基金加持下,集全国40余家科研单位、300余位昆虫分类学者智慧与汗水的系统性国家级科研成果,为南岭乃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南岭的昆虫多样性相较于植物和其他动物类群而言,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家底不清,物种多样性基础数据相对贫乏。为推动对南岭昆虫多样性的认识与研究,促进南岭国家公园的建设,在杨星科研究员主持下,经过3年的野外工作和2年的室内研究与撰写,完成了《南岭昆虫志》的基础科研数据,这是目前为止我国种类最为丰富的一部地域性昆虫志书。由于南岭地处亚热带与热带的过渡区域,昆虫各阶元都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地域的特有性,《南岭昆虫志》所包括的种类明显不同于国内已出版的地域性志书。为了呈现这套志书的研究成果,广东科技出版社承担起了出版《南岭昆虫志》21卷的重任,并在国家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于2025年率先推出天牛类、大蛾类、蝶类等本底调查相对成熟的卷册,其他卷册也将陆续出版。志书严谨翔实的物种描述、完整引证、文献记录、标本检视、地理分布等信息,首次为南岭昆虫世界绘制了精确的“基因地图”。

  《南岭昆虫志》的出版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社会服务的价值辐射。一是填补了我国昆虫志地域性研究的空白,为理解区域生物演化规律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核心本底资料。二是为农林牧业、检验检疫、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利用、国家公园建设等决策部门提供了源自南岭本地的核心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其构建的数据体系是守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预警雷达”。三是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出积极贡献,有助于推动南岭地区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南岭昆虫志》的标杆意义,更在于其为行业、为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南岭方案”。它从野外考察到室内研究的全流程组织范式,为构建国家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国家公园建设及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提供了重要方法论。不仅如此,该项目还有力地凝聚了分类学工作者,特别是促进了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与历练,为我国的昆虫多样性研究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当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此类扎实的“摸清家底”工程,正是实现“保护中发展”的核心前提。其成果惠及学界交流、公众科普,更深远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生态认知。

  《南岭昆虫志》的出版,对中国昆虫多样性研究影响深远。21卷沉甸甸的著作背后,是南岭山川的馈赠,是百位学者埋首标本的青春,更是国家对自身生态根基的郑重承诺。随着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蓝图逐步擘画,这部志书所奠定的数据基石与科学范式,将持续为我国的生态保护及生态绿色转型注入动力。它不仅记录昆虫,更在书写一个民族对自身生存之基的深刻觉醒与不懈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