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读物编辑部主任黎红霞:
书博会是出版业风向标连接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23
黎红霞
“希望书博会成为爱书人的节日,让更多人感受到以书会友、以文化人的美好。”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召开在即,湖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读物编辑部主任黎红霞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回顾了她参与过的多届盛会,有3段经历令她印象深刻。
2018年深圳书博会上,由黎红霞策划并担任责任编辑的“中国扶贫攻坚前沿问题研究丛书”首发。当书中记录的典型案例与现场观众的真实经历产生共鸣时,她深刻体会到:学术出版完全可以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优质学术出版的核心在于构建作者—编辑—读者的良性互动生态,编辑需要具备敏锐的现实洞察力,同时要有足够的学术链接力。这套丛书也开启了她在“三农”图书领域持续10年的深耕。
2021年济南书博会上,黎红霞观察到,直播几乎“五步一景”。她对此的思考是,直播带来的不仅是销量增长,更引发行业生态的深层变革。一方面,直播打破了图书销售的空间限制,让优质图书能够快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但另一方面,高佣金、低折扣的直播模式也挤压了利润空间,出版单位不得不通过降低售价来维持合作。但这种模式并未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闭环,如今,许多曾经带货图书的达人转而销售其他高毛利商品,仍在坚守的多是出版从业者。
2023年济南书博会上,云南展团的文创产品矩阵给黎红霞带来了新的视觉震撼。以“云南风物”为主题,云南展团系统展示了扎染、陶艺、民族服饰等非遗文创,并与相关图书形成呼应,构建起“书+文创”的立体展示空间。她认为,文创开发需要建立“内容IP化、产品系列化、运营品牌化”的思路,既要深挖图书的文化内涵,也要注重市场需求调研,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作为图书编辑,黎红霞深刻感受到行业正经历从“规模导向”到“质量导向”的结构性转型,这种转型体现在内容生产、编校标准和审美追求3个维度。
内容生产的逻辑正在重塑。“来料加工”式的出版模式已难以为继,每一本书都需要明确的价值定位——它要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满足哪些读者的深层需求?这种转变也对编辑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更要成为“内容策展人”,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提炼核心价值,构建完整的叙事逻辑。
编校质量进入“全民质检”时代。这种转变既源于行业管理者的严管厚爱,也出于读者对品质要求的提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对图书的“信任成本”更高,任何编校错误都可能影响品牌和口碑。这导致编校压力增大的同时,也倒逼出版单位优化流程,例如通过建立专家库、引入智能校对工具等方式提升效率。
审美追求成为图书竞争力的新维度。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从纸张选择到装帧工艺,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读者的购买决策。这种变化要求编辑具备整体设计思维,将内容与形式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站在第33届书博会即将举办的节点回望,黎红霞认为,书博会始终是出版业的风向标与连接器。面对数字化转型、阅读方式变革等挑战,她期待本届书博会更好发挥行业风向标功能,为从业者提供前瞻性指引;更有效地发挥阅读连接器作用,推动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