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传播的四个维度
时间:2025-07-15
核心阅读
《山西农民报》“乡土文化”专题的实践表明,乡土文化传播需在四个维度形成合力:以思想性构建文化传承的价值高度,以正能量提升文化认同的情感亮度,以基层化提高文化浸润的生活温度,以多元化拓展文化辐射的空间宽度。这种“四维一体”的传播模式,既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度传播的局限,又激活了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基因,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铸魂—活动聚心—人才筑基—传播赋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技艺失传、文化记忆消退、年轻一代对乡土文化认同感减弱等问题。
《山西农民报》成立于1949年,是山西省服务“三农”领域的唯一一张党报,多年来致力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开设“乡土文化”专题,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实践路径。本文将结合《山西农民报》“乡土文化”专题的具体工作,深入分析乡土文化传播的时代意义和背景,总结实践经验,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乡土文化的传播贡献智慧和力量。
追求高度:以思想性引领筑牢乡土文化传承根基
《山西农民报》“乡土文化”专题以“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为使命,将三晋大地的乡土文化置于中华文明传承的宏观坐标系中加以审视。《山西农民报》以每周4个版面的《乡土文化》周刊形式,精心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版面主题,如“乡土文化”“晋风晋韵”“时光印记”“绿野漫笔”等。这些版面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山西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涵盖了乡村生活、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同时,设置了《我和我的家乡》《家乡味道》等栏目,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方向,鼓励他们深入挖掘身边的乡土故事和文化资源。通过系统梳理晋商文化精神、黄河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构建起涵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传播体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山西部分乡村面临“空心化”危机,传统技艺传承人老龄化、口述历史断裂等问题凸显。“乡土文化”专题以“文化抢救”为切入点,开展“濒危乡土文化记录工程”,通过深度访谈记录老艺人的技艺传承故事,如2021年推出的《平遥老人脱口秀语言瑰宝活化石》等报道,以文字、图片、视频多模态呈现山西方言传承的独特形式。
专题团队联合专家学者,对收集的账本、书信、家谱进行整理,通过《珍藏家书》《一册日记》等系列报道,将传统晋商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理念对接。这种“学术研究+媒体传播”的模式,赋予乡土文化传播以学术深度与思想厚度。
追求亮度:以正能量传递激活乡土文化社会认同
《山西农民报》以“活动IP化”策略打造乡土文化传播的“亮度”引擎。如2021年12月举办“我和我的家乡”主题有奖征文活动,共收集省内作家原创作品1087篇,并通过择优结集成册出版,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乡土文化的传播范围。再如2022年举办的“放歌新时代礼赞新农村”全国楹联有奖征集活动,历时5个多月,共有全国30个省(区、市)的楹联爱好者参与投稿,征集楹联3000余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关注乡土文化。作品以传统文学形式歌颂乡村振兴成就,经《山西农民报》整版刊发后,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载,形成“传统艺术+时代主题”的传播范式,既提升了乡土文化的艺术品位,又强化了主流价值引领。
这些活动的举办让乡土文化在新的传播形式中得到更多的关注,有效整合了多方面文化资源,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打造了更丰富的平台。活动通过“群众创作+专业整理+公共传播”的模式,将分散的乡村记忆升华为集体文化认同,实现了从“个体乡愁”到“家国情怀”的价值跃迁。
追求温度:以基层化渗透培育乡土文化传播力
乡土文化传播的温度源自对基层群体的赋能。《山西农民报》实施“乡土文化人才孵化计划”,通过“三级培训体系”培育本土传播力量:省级层面举办“全省乡村通讯员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提升创作理论水平;地市级层面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在平遥、大同等地举办培训,累计培训基层作者千余人次;村级层面建立“文化联络员”制度,每个行政村指定1—2名文化骨干,负责收集本村文化素材。
通过“乡土文化”专题的一系列工作,大量优秀的乡土原创文学作品得以刊发和传播,许多濒临失传的乡土文化记忆和故事被重新挖掘和记录下来。同时,培养了一批热爱乡土文化、具有创作能力的基层写作人才,为乡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西农民报》“乡土文化”专题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举办的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参与,提高了山西乡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媒体账号的运营也扩大了乡土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强了乡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为保证这一专题的温度与地气,我们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挖掘和传播优秀的乡土文化内容放在首位,通过精心策划版面主题和栏目,鼓励基层写作人才创作高质量的作品,确保“乡土文化”专题的内容具有深度和吸引力。
追求宽度:以多元化拓展构建乡土文化传播矩阵
《山西农民报》以“纸媒为根基,新媒体为羽翼”的策略构建传播矩阵。2021年上线的“山西农民报晋文”新媒体账号,定位为“三晋三农文化深度阅读平台”,采用“图文+短视频+音频”复合传播形式:图文内容聚焦深度报道,通过数据图表、历史影像等增强可读性;短视频板块,以多种形式展现风景名胜、地方民俗、特色美食等内容,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数万次;音频栏目邀请干板腔作者现场演唱原创乡土文学作品。该账号目前累计发布内容2746条,总阅读量120万次。
“乡风乡韵乡味道”短视频大赛是多元化传播的典范。活动分两季征集作品,吸引全省各地摄影爱好者、乡村网红投稿2000余部,内容涵盖乡村美食制作、非遗技艺展示、田园风光记录等。这种“短视频平台+传统媒体+地方群众”的联动模式,实现了乡土文化从区域到全国的多级传播,彰显了多元化传播的宽度与张力。
在技术应用上,专题团队尝试“文化+科技”融合创新。2025年团队尝试通过快手平台,带读者云端赶大集,用户通过手机即可“沉浸式”体验乡镇的特色大集、地方小吃、晋剧表演等场景,实时吸引在线超2万人次体验,展现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的无限潜力。
《山西农民报》“乡土文化”专题的实践表明,乡土文化传播需在四个维度形成合力:以思想性构建文化传承的价值高度,以正能量提升文化认同的情感亮度,以基层化提高文化浸润的生活温度,以多元化拓展文化辐射的空间宽度。这种“四维一体”的传播模式,既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度传播的局限,又激活了乡土文化的现代性基因,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铸魂—活动聚心—人才筑基—传播赋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播应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与产业联动,例如探索AI技术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中的应用、构建“文化IP+电商直播”的新型业态,同时注重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让乡土文化在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未来应将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等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乡土文化传播提供经济支持,实现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乡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基层写作人才、文化传承人等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要重视数字化时代网络传播的“新乡土文化”现象,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乡土文化传播工作。
(作者单位:山西农民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