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与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10
近日,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以下简称特贡奖)在京揭晓。自20年前举办首届以来,这个奖项持续颁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在图书出版方面的文化自信。
2005年,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原新闻出版总署首次设立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年来,共表彰了63个国家的219位翻译家、出版家、作家。
作家斯诺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外国友人,他的图书《红星照耀中国》影响世界80多年。随着新时代以来涉华图书的大量涌现,人们也期望有更多外国作家不仅关注历史上的华夏,而且瞩目当代中国。今年的特贡奖颁奖名单中,就出现了被称为“美国小哥”的记者兼作家艾瑞克·尼尔森(中文名聂子瑞),他参与创建了“新时代斯诺工作室”,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每个省份,联合写作、编撰和审译了近20本关于中国脱贫、救灾和政府政策的英文书籍。为深度参与体会中国社会,他在冰川脚下与牧民同宿帐篷,拂晓时分拾取牦牛粪饼生火取暖……
今年特贡奖获奖者、南非作家谭哲理是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院教授,他的文化视野一直投向中国,2013年就完成了有关毛泽东政治演说的博士论文,其著作领域涵盖中国外交政策、中非关系、中国语言文化,乃至中国人的演说风格这样细分的领域,也成为他的出版选题。
图书这样的文化传播方式,既古老又年轻,即使在AI大行其道的当下,其固有的传播优势仍然不可取代。笔者在访问一些国家时注意到,国际文化圈层的底层构件中,图书为不可或缺之要件,无论何处的阅读者,从轻文化载体的手机上获得初步信息后,无不随之选择图书作为深入学习的工具。例如巴西孔子学堂是孔子学院的普及版,而学堂和学院里如果没有相应的中华文化图书作为基本铺垫和延伸路径,那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捧读书册之时,人的获得才会有满满之感。
文化自信与图书奖的设立之间有没有关系?回答是肯定的。例如龚古尔文学奖设立于1903年,是法国久负盛名的文化类奖项,评选对象为当年在法国出版的法语小说,对于提升法国文化的美誉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安徒生奖是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设立于1956年,由丹麦赞助,每两年评选一次,丹麦从此奖中获得的文化影响力可想而知。
面向国际人士,专为他们设立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特贡奖,体现了一种绵厚的文化善意。传播学理论中有一种“他者视角”,可以说这个奖项体现了鼓励用“他者视角”看中国。图书经看耐看,在看中加深互相了解,这于世界文化共同繁荣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