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读古籍看小暑

作者:魏益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7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唐代诗人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仲夏图景。这首诗犹如一部微缩的节气纪录片:暖风扑面,竹雨潇潇,远山雷动,檐下生苔。诗人更以“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的意象,道出小暑时节万物竞发的勃勃生机。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标志着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此时虽暑气渐盛,却尚未达极致,恰似青春将逝未逝时的微妙光景。古人以“小暑”名之,既见农事智慧,更显诗意。

  小暑时节总能激发诗人无限灵感。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描绘的是一幅夏夜纳凉图:“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以白描手法,将荷风竹露的清凉与知音难觅的惆怅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静中有动”的审美意境。这种借景抒怀的笔法,正是盛唐诗人的典型特征。

  独孤及在《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中,则为我们定格了小暑时节的独特花信:“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石竹花不畏酷暑的品格,被诗人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诗中“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的比兴手法,既写花之形,更传人之情,展现出唐代赠答诗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消暑》则道出了古人应对炎夏的智慧:“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种“心静自然凉”的生活哲学,在今天这个空调普及的时代,依然值得我们深思。而李频《安禅逢小暑》中“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的句子,则展现了佛家“以静制动”的修行境界。

  此外,武元衡的“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耿湋的“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张说的“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等诗句,无不体现唐代诗人对这个节气的特殊情感。他们或以景入情,或借物抒怀,将小暑时节的物候特征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

  翻阅这些千年诗篇,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笔下的仲夏风情。在这些诗句中,小暑不再是简单的气候概念,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诗意理解。在空调房里品读这些古诗,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发现季节变换的韵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