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栋老楼,是岁月给文学的留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7
一栋楼之于文学,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是“归属感”,也许是“信任”,也许仅仅是“一间不被打扰的办公室”。但更本质的,是一种时间的共处关系。它不参与书写,却始终注视;它不评判好坏,却能沉淀分量。就像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一个个老沙发与旧椅子,坐过阿来、张炜、苏童……不发声,却见证了每一次心灵的交谈。
所以,这次搬家,于人文社而言,不只是一场空间的转移,更是一次集体记忆的发掘与迁徙。
文学不是空中楼阁,它有体温、有重量、有气息。而那些气息,往往来自编辑室的一张纸条、样书间的一本初校,或者是走廊尽头那个泛黄的“编校流程卡袋”。它们不起眼,却真实;不热闹,却隽永。
朝内166号的老去,是必然。但它的价值,不会随脚步消散。人文社已明确,这座建筑将进行原貌保护与文化升级,未来将转型为集出版史展示、文化交流、创意孵化于一体的文学地标。老楼会休息,但它不会隐退;它会沉静,但不沉寂。
其实,文学也是如此。看似慢,看似旧,看似不合时宜,但它一直在,像那堵老墙,风吹雨打不倒;像那句好句,时过境迁仍有回音。
有人说,搬离是告别。可我更想说,这是一次更深的靠近。我们终于有机会回望,那些曾被日常遮蔽的珍贵角落;我们终于意识到,那些再平凡不过的纸张、桌椅、光影,原来都是时代与文学温度的存储器。
就像一位老编辑所说:“我们不是搬走文学,而是把文学的初心一起打包。”而我们也相信,那份初心,会在新的办公楼里继续生长,在新的文字中继续流淌,在新的一代读者心中继续发光。
愿“朝内166”修旧如旧,仍旧是那座熟悉的老楼。愿它的新生,不是重塑光鲜,而是延续深情。愿所有在这里流过汗的编辑、走过路的作家、带着梦想的年轻人,都能在某个清晨或傍晚,重新走进去,再次看见自己的来时路,听见文学的声音。
因为我们知道,一栋楼的老去,不是句点,而是岁月给文学的留白。空白处,有回响,有余温,有未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