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启,致必不可少的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7
朋友,你好:
我们同生一座城,一片土地,在最寻常的角落,我曾不止一次见过你的背影。
你很年轻,一半蓬勃昂扬一半彷徨迷茫,是青春应有的模样。我记忆中还有这样一位青年,就在百年前的包头,遥远时空的那一端。他叫丁道衡,1927年踏足白云鄂博时,刚刚28岁,与你同龄,同样身处探索与困顿并存的生命状态。不同的是,他所面对的是尚未被世人知晓的矿藏与荒原。当时中国的地质学尚在襁褓之中,北方的草原与矿山仍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下。而丁道衡怀揣着对科学的信仰,背着简陋的仪器,走进了阴山北麓的风雪中。他或许也曾问自己:“这片荒凉之地,真的有值得追寻的宝藏吗?”但地质学家的敏锐与青春的执着,让他在白云鄂博的岩层中发现了奇迹——中国首个大型稀土矿床。
世界一刻不停地质问着年轻人,对你对他都是一样。28岁的丁道衡,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目光穿透岩层,最终让中国的稀土资源从隐秘走向世界。如今,你的代码、你的设计、你的创新,或许也会成为某个时代的“火光”,照亮未知的领域。
朋友,想必三十已过的你已经不急于求索人生的答案,笃定和坚韧渐渐从概念成为你生活的习惯,其实,我们的城市初创时便被赋予这样的品质。也是在35岁,郑天翔率领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包头工作团进驻包头城。我该怎样向你描述1949年的人们对于工业强国怀有怎样的执念呢?那不单是梦想,更是亟须摆脱积贫积弱、耻辱记忆的中国人甚于性命的尊严,所以国家在一片无法打出一颗钢钉的荒滩描绘了一座钢城。
彼时草原钢城是缥缈的海市蜃楼,压在郑天翔等中青年人的身上便重若万钧。他焦虑吗?他会因时不我与而寝食难安吗?我猜,你会,他也会。不然便不会在三年间走遍包头地域的城区乡村、山野矿脉,规划城市与工业,从全国招徕知识分子进行教育体系建设,甚至连图书馆、文化馆都细致安排。但他也会如你一般,面对绵延丛生的问题一件件干、一步步走,不求一蹴而就,所以这样一个热气蒸腾、铿锵作响的梦幻真就矗立于大地上。1959年,周总理出席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仪式时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要求的工业化基础已经在包头打下了。当时郑天翔又在北京继续事业,尽管并未目睹成就的一刻,但我想他定会满腔自豪地远望那一抹灿烂的钢花,然后继续手头的工作。正如30多岁的你,承上启下,前人开辟,后人成就,你去创造。朋友,请你继续慢慢地、稳稳地前行和拼搏,你会记得,我会记得,这座城市也会记得。
嗯,40多岁是怎样的年龄呢?不惑到知天命的中间段落,但命运未必会因青春远去便赐予我们平和与安宁。1996年,这座老工业基地被自满、迟钝的老气笼罩,大中型国企技术落后、效益不佳,下岗职工众多。44岁的牛玉儒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包头,正所谓临危受命。朋友,你也是44岁,你少年时是否见过那个一身西装脚踩布鞋、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巷尾奔忙的中年人?你是否记得他在与出租车司机、闲坐老人、街边摊主喋喋不休的交谈间歇大口吞服药片的样子?即便未曾目睹,也一定听说,城市重建、调整产业格局、改善民生福祉,牛玉儒就是包头百姓心中城市涅槃重生的火种。朋友,你一定能理解他的选择,梦想、坚守、责任已在你们生命深处累积为磐石,危机来临,便是不可摧的堤坝。我知道你们随时准备将自己奉献于你所深爱的人、事业和时代,以此为契机,展开你朴素却愈加辉煌的后半程。
朋友,丁道衡、郑天翔、牛玉儒不仅仅是名字,还是一个个时代里无数默默无闻与楷模共铸伟业的人。其实,你的脚步已经不止一次与他们重叠,他们铺就的来路必要经由你的生命通往未来,缄默的大地将他们眉宇间的昂扬、笃定、奉献传承给你。
朋友,让我们一同前行,致你,致我,致每一个必不可少的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