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揭示文明

作者:杜作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4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斟酌、约束这些词语,都有着生动的实物例证,它们的含义也在历史中发生了改变。其实,很多看似平常的日常坐卧、起居饮食,实则蕴藏深厚的文明密码。

  刚刚公布的5月中南好书榜单,《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湖南美术出版社)入选。考古学家王仁湘在书中用28个趣味故事生动简述古人日常,以学者的严谨传授历史知识,以文学家的笔触描画古代饮食、穿戴、信仰,探寻千年文明密码。

  用细节重述历史,用文物揭示文明。古人的日常用度,以衣食感受最为切身。现代考古揭示的许多细节,让我们透视到真实的历史样貌。比如,为什么三国故事里曹操迎许攸的“跣足”细节被反复说到,原来鞋袜关涉礼仪。东汉说唱俑、三星堆青铜大立人、马王堆丝履等文物,为我们揭示了古人“脱鞋入室”的细节。

  类似值得关注的细节还有很多,古今一致的,如一只3000多年前的靴子,这只辛店文化的陶靴像极了今天的时尚单品雪地靴。也有古今不一致的:比如“斟酌”一词,最初是表示用勺子将酒从盛酒器中舀出倒入酒杯再饮用,后来因为酒具的转变,斟酌的动作流程变化,再后来留下了“反复思量”的常用义。

  同样传承几千年的,还有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二里头的绿松石龙,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实物例证;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凤,与石家河玉凤工艺一致,或许揭示了“中国凤”的源头;而对玉的崇拜,则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今人熟悉的成语“价值连城”“完璧归赵”“假途灭虢”都与玉璧有关。这些小器物背后蕴藏着大历史、大智慧。

  让历史照进现实,让学术惠及大众。这些古今一脉的传承,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照进现实。当许多人自然而然地用右手拿起筷子吃饭,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3000多年前筷子和勺子分工时决定的习惯。这些现实的日常点滴,其实都蕴藏久远的历史文化。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仁湘用他举重若轻的笔力,将前沿的学术成果和艰深的考古研究梳理出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转化为轻松活泼的日常故事,在一器一物间将生活的烟火融进历史的温度,在衣食起居里将文明的根脉注入文化的传承。

  这番将冰冷器物解构为“烟火人间录”的功力,源自于作者几十年的积累与探索。本书中,王仁湘运用了更多接地气的表达,让读者在熟悉的故事中融入新知识,在习以为常的物件中感受文化的根脉。诚如微信公众号智远书舍一篇文章中所说“这或许就是考古最美的模样——它让千年器物化作春雨,让龟甲兽骨凝成琥珀,在铅字与实景的起落间,我们触摸到了文明最真实的温度。那些未说破的生活密码,终将在某个晨光熹微时,化作穿透时空的文化基因。”本书细说古人,带读者慢赏古物,让文物焕发新活力,让生活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