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心”铸就“中国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4
每当中国芯片有新突破的喜讯登上热搜,我们在欢欣鼓舞之余,也深深感叹这条自主创新之路的艰辛与不易。由廖慧文、周阳乐编著的《我的中国心:科学家的故事》(湖南人民出版社),为读者架起了一座深度了解中国芯片发展历程的桥梁。该书以史实为基,融合时代背景,系统梳理了黄昆、谢希德、沈绪榜、黄令仪、吴德馨、胡伟武等我国芯片领域先驱的奋斗历程,讲述了他们如何从零开始,在封锁与挑战中披荆斩棘,最终书写了属于中国的芯片传奇。书中6位科学家的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交织,在那些微小的芯片上,我们看到的是以“中国心”铸就“中国芯”。
双重叙事,以个人成长历程折射科技发展。该书突破传统传记的框架,融合科技发展史与个人生命轨迹。个人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突破,都成为观测国家科技进程最精准的坐标。黄昆、谢希德、黄令仪等科学家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当世界科技格局初现端倪,他们怀揣着科技报国的梦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20世纪40年代,黄昆在欧洲物理学界声名鹊起,而他却更关注如何回国以及回国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谢希德不顾家人的劝阻,突破美国的层层封锁,曲线回国。
这种双线并行的叙事,绝非简单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的拼接,我们从中能清晰地看到个人选择如何被时代洪流塑造,个体奋斗如何推动时代的车轮。
视角创新,用多面呈现塑造立体人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该书不仅关注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也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于烟火尘埃里见大写的“人”。
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日子里,即使遇到敌机轰炸,黄昆依然坚持在防空洞里上课……面对时局动荡、前程未知,他真正体会到求学与生活的两难、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书中既有科技前沿的惊心动魄,也有日常生活的温馨与感动。吴德馨与丈夫王玗院士在研究所里交流问题时开始接触和熟悉,两人相濡以沫、携手并肩,共同创造了一段爱情传奇;谢希德工作间隙,会听古典音乐放松心情……该书以“多面呈现”的视角,使得这些科学家不再是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名字,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个体。
以小见大,以丰富细节讲述伟大崇高。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读懂上一代人厚重而丰富的人生,才是下一代人最基础的课程。
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深藏于细微之处,它不在于宏大的宣言,而在于黄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反复修改的授课讲义;在于凌晨3点,胡伟武仍然带领“龙芯”团队坚守在实验室;在于谢希德身患癌症却还是躬耕一线,主持筹建国家先进半导体实验室……
通过这些细节,下一代人才真正看见前辈们如何在平凡的日夜里,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不平凡的功业,才能跨越时空,触摸到那份厚重人生中跳动着的、滚烫的中国心。读懂这些细节,才能真正丈量中国芯片从荒原到高地的艰辛跨越。
作为一本面向青少年的励志读物,本书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更能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智慧,教会他们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寻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