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事,后来的事

作者:刘勇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4

晨光出版社出版


  儿童小说《通往春天的小路》的作者王苗是我的学生。她所写的这本书讲述了北平地下党给八路军买药的故事。王苗通过史料的发掘、实地的考察、艺术的想象,将这些故事巧妙、鲜活地编织出来。

  与王苗先前的儿童文学作品相比,在《通往春天的小路》中,她似乎有意在一些章节中加入了一些比她之前的小说更多一点儿的哲理语言来揭示人物的成长,比如,“一个人的悲欢是恒定的,总能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每天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就已经非常幸运,内心深处再藏着一点儿不为人知的焦虑不安,就——更正常、更踏实、更放心。”这段话描写的是进步大学生沈菲渴望离开北平、奔赴新生,地下党组织决定吸纳她,帮助她离开,但又让她留在北平,等待下一步指示。王苗这段话,对沈菲微妙、细腻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

  在小说最后的《附记》中,王苗将读者从过去拉回当下。其实在行文中,她一直在暗示,整本书的叙述其实处在一个爷爷给小蹊讲故事的场景中。

  小蹊问爷爷:“爷爷、爷爷,后来呢?后来怎么样?”

  对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10岁男孩来说,故事一定要有头有尾才行,没有明确结局的故事就是严重不合格。

  “后来呀,没有后来了。地下工作既保密又有风险,那条通道本来就是秘密的,不可能长久存在。被破坏之后,很长时间内没有重建起来。关于这条秘密小路的故事,也就被遗忘和淹没了。”

  爷爷说:“我也是小时候我的爷爷给我讲的。”

  现在已是后来的后来了。所以,后来的事,也就是之前的事。之前之后,首尾相接,却不一定有结局。而之前的事,之后我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

  如果知道,要么是听老师说的,要么是听爷爷说的,更多时候,其实是听小说家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