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域下探讨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

作者:丁俊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4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杨凤城等人所著《赓续文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引,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百年历程与历史经验。

  该书以“大历史观”的宏大视野,审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历程,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全民族抗战爆发,其显著特征是承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第二个时期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特征是在延续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作出适应时代需求的理性评价,并采取更为实际的方针政策;第三个时期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这一时期延安时期形成的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基本延续下来,但是批判和警惕的一面处于强势;第四个时期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党的十八大之前,这一时期开始彰显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意义,确立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总方针;第五个时期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弘扬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该书通过确凿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告诉读者,从深层文化结构上看,中国共产党在精神底蕴、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等诸多方面延续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理论视野与论述场域之中。该书还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民族情感与现代价值等出发,看待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之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深描文化结构深层的关键性问题。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落实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继承弘扬”“兼收并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针,早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抗日民族战争的思想资源和要素进行社会动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从生产智慧、思想方法等层面积极吸收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更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具体部署,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达到一个新高度、进入一种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