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

寻迹八闽风华 解锁非遗密码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7

  历史底蕴、匠心传承;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已经行至第三季,节目全方位展现非遗的技艺智慧、文化底蕴、人文内涵与美学价值,以新技术、新创意拓展非遗于新时代的无限可能,在全国掀起阵阵“非遗热”。

  4月26日,《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节目带领观众走进物华天宝的福建,在漳州古城和闽南水乡邂逅20余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沉浸式体验闽南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创新活力,看一看在这个中华海洋文明的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上,有着怎样的非遗故事。

  南音、木偶戏、蟳埔女民俗、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且独具特色,闽越遗风历经千载而不衰。节目让观众看见非遗的由来,更看见其未来:传统技艺通过创新融合,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今天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一曲《百鸟归巢》,将发源于泉州、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南音带入了观众的视野。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南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今天,点水南乐团队将传统南音与现代民谣相结合,创新演绎的作品让人们听到古曲与流行的邂逅。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片仔癀不仅在中医药领域传承古法炮制技艺,更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日用化妆品等一系列创新产品,让传统医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

  节目不仅关注非遗在国内的传承创新,还着眼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木偶戏作为福建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已经走出国门,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漳州市木偶剧团曾出访亚、欧、美、澳四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泉州提线木偶戏也在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演出。武夷岩茶(大红袍)和厦门乌龙茶的传统制作技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茶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节目中展示了大红袍的独特“岩韵”和乌龙茶的精制工艺,这些传统技艺不仅让茶叶的品质更上一层楼,也让福建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将非遗传承置身日常,让非遗技艺走向世界。《非遗里的中国》呈现出的是丰富立体且生机蓬勃的非遗画卷,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来路与前路,拓展着中华文明的内涵与外延。

  节目形式上,《非遗里的中国》构建非遗立体传播场域,让观众在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传统非遗“活”在当下,增添了观看的趣味性。节目不仅展示了非遗的技艺智慧和历史底蕴,还通过创新秀演、沉浸体验、还原绝技等多种形式,生动、立体地呈现非遗,让观众跟随嘉宾的视角体验非遗,饱览非遗的魅力。

  福建篇中展示了多项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节目设计得详略得当、有点有面,在技艺与人文的交织中,在展示与互动的融合中,与非遗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得以层层推进式呈现。

  一间小小的闽南传统民居红砖厝,里面竟然包含着大木作、小木作、砖瓦泥水作、石作、灰塑剪粘、油漆彩画等多项营造技艺。为了让观众全方位了解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节目让观众跟随着嘉宾的脚步,一起进入小院,借由嘉宾的提问,引出传承人对于各项技艺的解读,佐以技艺小片的深度阐释以及互动项目的沉浸体验,形成了对非遗技艺的全方位展现。最后,“一抹‘闽南红’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重要证明”更是升华了节目主题,彰显了文化根脉。

  《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以生动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福建非遗的现代性传承与世界性发展。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福建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性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福建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