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

叩问千年秦风 照见华夏文明

作者:本报记者 齐雅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7

  据西汉典籍《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些描述后来被演绎出诸多民间传说,让这座陵墓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那么,历史真相究竟如何?

  5月1日—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5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片中以首次披露的秦始皇帝陵多项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为核心,从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百戏俑坑等核心陪葬坑考古现场入手,揭秘秦始皇帝陵围绕封土核心区形成的内外城格局和各陪葬坑、陪葬墓的总体布局特征、文物出土情况,全面系统地解析陵墓的选址布局、封土之下构成和治水营建理念,以及秦文化的深远影响。

  历时39年、几十万人参与修建的秦始皇帝陵究竟在哪儿?它有多大、里面埋藏着什么?史书记载及传说中的水银江河、奇珍异宝、严阵以待的军队、庞大的地下迷宫,是否真实存在?对于这些问题,《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通过条理清晰的内容展现,借多个“首次”,带领观众不断走近2000多年前的历史真相。

  曾经身为秦王的嬴政,自继位之初就开始了对陵寝的规划建造。后人至今仍在研究,秦始皇帝陵究竟是遵循着什么样的理念来进行设计和营建的呢?第一集《陵若都邑》中,首次拍摄和披露了秦始皇帝陵东门遗址考古发掘情况,结合建筑群、道路、城墙、各陪葬坑与陪葬墓考古资料,为研究秦始皇帝陵的规划布局和“若都邑”的营建理念提供了新思路。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让秦王朝的军队样貌重见天日。第三集《舆载千年》中,首次全方位解构和展示了秦始皇帝陵彩绘青铜马车的修复过程和工艺细节,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考古工作人员如何一步步抽丝剥茧地解开出土陶俑的“身份之谜”,最终发现秦始皇帝陵陪葬坑与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映射关系,找到秦始皇留给后世的“地下世界”。

  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区从东南角到西北角,地势落差约100米。较大的坡度也意味着降水会在短时间内形成水流,威胁陵园的安全,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第五集《陵之永固》中,首次拍摄和展示了秦始皇帝陵五角形陶水道的发掘现场,为秦始皇帝陵高超的工程设计和营建水平提供了最新实证。节目根据国家“863”计划物探成果,解析封土之下的结构,展示了秦朝时期高超的工程设计和营建水平。

  《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秉承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对于技术创新的坚持,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结合大场景3D扫描、自由视角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创新设计视觉形象,让文物以具有沉浸感的方式展示。

  片中利用实时3D创作工具虚幻引擎5全面再现秦始皇帝陵全貌及周边山形水势,对兵马俑、百戏俑等重点文物进行3D还原,令文物、遗址更加鲜活。例如,节目中专业杂技演员与考古人员共同进行文物活化研究,用现代杂技动作破解百戏俑姿势,以3D建模技术还原百戏俑坑内陶俑站位,揭秘秦朝宫廷娱乐生活细节。

  片中还将AI新技术与虚拟制片(VP)技术融合,利用AI生成内容加速虚拟场景构建,实现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时空重组,令主持人沉浸式讲述,增强节目互动性和沉浸感。5集纪录片有多处主持人出镜讲述部分,而主持人的所处环境可以灵活变换,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互动,与当期的主题内容契合。比如第一集中,多个不同字体的“秦”漂浮在画面中,最终统一,以文字的变化展示出秦始皇的“书同文”。诸如此类的沉浸式讲述,让观众更能代入其中,领略秦始皇帝陵的面貌。

  AI新技术、VP虚实融合技术、3D数字孪生技术等的灵活运用,为纪录片营造了沉浸式、震撼感的超现实视觉奇观,一步一步地带领观众一同走进2000多年前璀璨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