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产业发展论坛上,专家热议剧集行业——
坚守内容为王 拓展表达边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07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意微短剧《四时花开》用AI展现国风之美。 资料图片
当前,广电视听行业正处于深层次变革期,技术迭代、多端融合、AI加速涌现,推动创作逻辑与产业格局全面重构。4月24日上午,以“剧势焕新,共生共长”为主题的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产业发展论坛成功举办。来自行业内的多名从业者、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如何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同时,坚守内容为王,拓展表达边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精神。
长短剧呈共生交融之势
长剧和短剧如今已成为各大行业论坛的热门讨论话题,此次也不例外。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总结出目前长剧创作现状的3个短板,即制作时间长、资金投入量大和观看时间成本高。而这3个短板,也恰恰是当下微短剧所拥有的3个优势:制作周期短,对社会现象和情绪保持敏锐观察和快速反应能力;制作成本低,减轻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时长短,提高了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
李京盛认为,长剧和微短剧之间的竞争,行业应该保持这样的心态:长剧对微短剧去除鄙视心态,微短剧也要弱化独霸市场的野心。“从现在的影视播出市场来看,长短剧之间长期共存、携手共进,形成中国影视产业新的节目形态和产业形态是完全可能的。”
“审视长短剧的关系,它们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手。长剧的厚重底蕴与短剧的轻盈灵活,正在形成新的创作生态。”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影视业务负责人曾映雪表示,完美世界影视已经摸索出3个关键融合点,在创作层面,将短剧的紧凑叙事、节奏感带入长剧创作,同时尝试在短剧中融入长剧的人物塑造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在IP运营方面,构建长剧加短剧的IP联动,让同一 IP在不同的载体中释放多元价值,让IP生命力持续增值;在人才层面,鼓励创作团队在长短剧项目间交叉实践,长剧团队从短剧中汲取互联网用户思维,短剧团队向长剧学习工业化的制作标准。
长短剧的融合,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广播电视规划院党委委员邓向冬发布的一组数据中有着直观体现。从CVB(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来看,剧集体量在持续瘦身,2024年的首播剧平均集数降至33集,2025年一季度降至30集。2025年一季度,有54部微短剧登陆了卫视频道,收视户次超过4.6亿,是2024年一季度微短剧在大屏收视规模的12.7倍,表明微短剧已经成功吸引了长剧的观众群体。
长信传媒董事长郭靖宇也预测,未来,精品短剧和优秀长剧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短剧欣欣向荣,但长剧永不落幕。
把握行业趋势创作精品
“把握大势才能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才能够找到发展的落脚点,把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提到,今年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全年十大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工程。他表示,这要求全行业找准选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体系化推进各类型多题材的精品创作。既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整体谋划,也要注重自下而上的个性化创作,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做到上下贯通,形成精品创作的生产合力。
《我是刑警》便是一个从选题策划之初进行体系化创作的典型案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制片人徐萌介绍,经历了8个月采访200多位一线刑警后,剧本确定了现实主义风格,并开始寻找“爆点”。“《我是刑警》最根本的逻辑,就是在行业发展的大结构中找到矛盾点与痛点构建事件与冲突。沿着这个逻辑,展示刑侦发展走向信息化、科技化、规范化的艰难历程。”
爱奇艺自制迷你网剧《我的阿勒泰》大获成功,对此,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表示,编剧和导演没有采取宏大叙事,而是从哈萨克族人民的日常生存哲学、自然共生的生命观切入,讲述了“小而美”的个体故事。陌生化的审美、个体化的叙事、普世性的情感,这是《我的阿勒泰》“破圈”的关键。
近年来,长信传媒凭借《唐朝诡事录》《灵魂摆渡》等系列剧集,成功打造出了自己的原创IP,收获了稳定的观众群体,可谓市场和口碑兼具。郭靖宇透露,未来他们还将深度开发《唐朝诡事录》系列剧集,让这个IP持续陪伴观众。
新媒体时代,观众对于创新性、艺术性、情感共鸣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曾映雪介绍,在长剧创作方面,完美世界影视主要聚焦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能够捕捉时代精神,展现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让观众有代入感。第二个方向是传承文化使命,讲传统美学与现代叙事融合的故事,这类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短剧,完美世界影视拒绝“流量至上”的粗放模式,坚持以内容为核心的创作底线,以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先进技术已贯穿创作全流程
视听文艺精品,正在被先进技术重新定义。祝燕南说:“过去,一个好的创意拍出来,讲好一个故事就是精品。但今天不一样,创意很重要,怎样实现创意更重要。最先进的技术重新定义了精品的内涵,全行业、整个生产产业链,都应高度重视技术产业的应用,特别是新生技术的产品在行业链条上发挥的作用。”
据CVB的数据观察,微短剧正在经历三大变化,其中一点就是技术赋能视听新想象,激活微短剧收视能量。邓向冬介绍,微短剧借助AI生成剧情互动、VR沉浸等先进技术,挖掘微短剧创新点。例如缉毒题材微短剧《师傅》让观众决定剧情走向,在电视端收视户次超1558万,在腾讯视频端播放热度创该平台互动剧热度的纪录,居现实题材剧首位;《四时花开》用AI展现国风之美,大屏端收视户次超1.3亿,技术与艺术的碰撞让微短剧从流量快餐升级为品质盛宴。
AI技术也为微短剧出海贡献了重要力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邱章红表示,他们在微短剧出海过程中遇到了跨语境翻译与本地化策略失效、语言失真、文化误读、叙事冲突等问题,导致海外用户接受度不足,先进技术便成了好帮手。他举例,银湖微短剧智能化创作平台可以克服跨语境的故事叙事障碍,将内容进行本地化,对相关违禁信息和敏感信息伦理制作出知识图谱等。
在剧本创作方面,王兆楠介绍,爱奇艺自主研发的剧本工坊,不仅能帮助编剧更快地发现具备改编潜力的好故事,还能分析故事情节设置的节奏,分析观众情感的起伏变化,帮助编剧把故事打磨得更精彩。但他还说:“今天,AI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观众、洞察人心,但是永远无法替代人性的表达。要讲好人的故事,必须回归创作的初心。探寻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原乡、心灵归宿和精神密码,这才是创作的价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