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读书养志 读书启智
——从林白水的精神遗产看全民阅读的当代使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5
林白水(1874—1926)的一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觉醒的缩影。他出生于福建闽侯的书香世家,幼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却在甲午战败后转向新学,投身教育救国。1898年,他参与创办浙江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以新式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1902年,在福州创立蒙学堂,通过白话教材教授数学、地理等现代学科,将知识传播与革命思想启蒙结合。这种从传统儒生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揭示了阅读与教育如何成为思想觉醒的基石。
林白水的早期实践表明,读书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途径,更是社会变革的杠杆。他在《杭州白话报》发刊词中写道:“欲不受欺,先得有知识。”通过阅读新学著作与西方思想著作,他突破了传统士大夫的认知框架,将知识转化为改造社会的武器。这种以读书启智、以智识养志的路径,至今仍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
白话文运动:知识平权的历史实践
1901年《杭州白话报》的诞生,标志着林白水推动知识平权的决心。他宣称:“我说白话,是一般老百姓的语言”,将文言文垄断的知识场域向市井百姓敞开。此举比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早10余年,其《中国白话报》更以“妇女孩子一看也明白,不识字的一听就知道”为目标,通过寓言、歌谣等形式传播民主思想。这种以阅读普及推动社会启蒙的实践,在20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一场静默的知识革命。
林白水的白话文改革,本质上是对知识特权的解构。他认为白话文能“去国民自大心,长国民自信心,壮国民自立心”。这种理念在当代仍具有启示意义:当数字技术带来信息爆炸时,如何避免知识鸿沟的扩大?林白水的答案是降低阅读门槛。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80.3%,但碎片化阅读问题凸显。我们既需延续林白水“向下扎根”的普惠精神,也要警惕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
以报为旗:阅读的社会责任与公共价值
林白水的办报生涯,始终将阅读与公共责任相连。他坚持“新闻记者应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讲真话,不讲假话”。1926年因《官僚之运气》一文被军阀杀害前,他坦言:“吾辈手无寸铁,唯有一支笔耳。”这种以阅读为武器、以写作为抗争的精神,将个人志趣升华为社会担当。
林白水的选择具有镜鉴意义。他主编的报刊专注“国内国外发生的大事小事”,通过深度报道促成社会讨论。福建省设立“林白水新闻奖”,正是推动新闻人践行“说真话”的理念。公众亦需提升媒介素养,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思维——这正是林白水思想的当代延伸。
数字时代的阅读重构:从启蒙到共生
林白水曾三次赴日研习新闻学,将排版技术、读者互动等新理念引入中国。这种开放创新的态度,为当代阅读转型提供思路。当前,短视频、播客等载体兴起,知识传播呈现“轻量化”趋势。然而,林白水的实践提醒我们:形式创新不能牺牲内容深度。他在《社会日报》首创“读者来信”栏目,将单向传播变为双向对话——这种参与式阅读,恰与当下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形成历史呼应。
全民阅读的深化,需要构建多元共生生态。一方面,社区图书馆、乡村书屋是推进全民阅读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元宇宙、AI翻译等技术可突破语言与地域壁垒,让经典作品获得新生。但技术赋能的同时,需警惕娱乐化对严肃阅读的侵蚀。正如林白水将革命思想融入白话歌谣,新时代的知识传播也需在专业性与普及性之间寻求平衡。
阅读,一场永不落幕的文明接力。2026年是林白水烈士就义100周年,他的一生证明: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与社会责任的觉醒。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让我们在纪念这位报业先驱的同时,更深入思考:如何让阅读继续滋养民族精神?答案或许藏在他创办的蒙学堂教案中,藏在天桥刑场的遗言里,更藏在每个普通人翻开书页的瞬间——唯有让阅读回归启智养志的本质,方能抵御功利主义的侵蚀,在文明的长河中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