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喧闹中觅书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5
作为Z世代的我见证了互联网兴起与发展,我时常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信息汪洋之中,世界很热闹,但有时也让人疲惫。我寻找舒适又放松的方法,后来发现,书籍可以让我远离喧嚣,好似世上只有我和作者。
我从小便有阅读的习惯,中学时期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而减少了阅读时间。初入大学,刚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手机的我被信息裹挟,各种娱乐APP仿佛有着无尽的魔力。时间如细沙般从指缝溜走,我却在娱乐的短暂欢愉后感到深深的空虚。我意识到,必须重新找回阅读的力量。
起初,我在微信读书、豆瓣等平台读书,但有时社交媒体发送的信息让我受到干扰,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相比之下,纸质版的书更有质感,更能让我集中注意力。但刚开始效率很低,面对困境,我给自己下达了一个阅读任务,从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开始。渐渐地,我的阅读更专注,效率也提升了。
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会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搞清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写这本书的背景以及他写这本书是想表达什么等问题,随后展开进一步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会采用精读与泛读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那些内涵深刻的经典作品,我会逐字逐句地精读。比如《乌合之众》,泛读难以深刻理解。因此我会仔细剖析观点,思考其在当下社会的体现,领会作者对群体心理的洞察。而对于一些资讯类、科普类的书籍,我则采用泛读的方式。先快速浏览目录和每章的开头、结尾,掌握整体框架,然后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阅读。遇到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就借助网络或相关科普视频辅助理解。
阅读让我得以与更多优秀作者深度交流,同时教会我多维度思考,学会审视自我。同时,阅读也提升了我的学习能力。在阅读学术书籍时,我学会了如何提炼关键信息,如何构建知识体系,不断进行语言输入,量变达到质变,最后实现有质量的输出。而阅读传记类书籍时,我了解到传主对于事件的判断和抉择,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让我逐渐培养成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在信息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知识岛屿,离不开安静的深度阅读,那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