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为什么喜欢这四种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5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过一套中华典籍,共4种:《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还有《孙膑兵法》,是一套袖珍的汉英对照的中国古代典籍选粹。出版的目的也很明确,时任总编辑霍宝珍女士希望做得小巧精致,让大家拿着方便,看着方便,特别是海南省要开一个国际文化方面的会议,出版社做这样一套书,让外国朋友在欣赏这些中国经典名著的同时,也欣赏中国的出版装帧艺术。
这4种书都选自驰名中外的汉英对照版《大中华文库》。《大中华文库》所选110种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雄浑博大的民族精神。而这4种书更是其中的代表。我是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很愿意在这里谈谈我读这4种书的感想,与诸君共赏。
《论语》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书。中国古代很多学问都由《论语》生发出来。“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可以说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与弟子之间关于各种事物讨论记录的汇编,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成的。
很多读者大概都认为孔子为天下师,所以一定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其实不然。比如,他和弟子相处时,他指导学生要谦虚谨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告诫弟子们,不义之财不可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孔子跟弟子们讲起来都是循循善诱的。一次,他在和弟子聊天时,弟子们大多想从政,一展才华,治理国家。孔子听后,多半只是笑一笑,没有反响,只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意是:暮春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和五六位朋友、六七个儿童,在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着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歌,高高兴兴走回家),孔子大为赞赏。看起来,孔子很欣赏曾皙描绘的放情山水,沐浴春风,快乐自在的景象。弟子们很不理解,老师一直是主张进取的呀。实际上曾皙描述的愉快、轻松的生活,正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以礼治国,太平盛世。然而,此时孔子已近晚年,深深感悟世道之艰难,虽奔波10余国,理想终难实现,曾皙的描述,说到了他的心里,所以引起他无限感慨,于是发自内心地赞叹。
《论语》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历史、政治、哲学、经济、艺术及家庭、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社会的理想,对政治的见解,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哲学。此书内容广泛,影响之深远,的确是儒家经典。有人说,每个中国人一举手一投足所凸现出的中国气派,无不可从2400年前的一部经典《论语》中找到根源,大概是有道理的。可见,《论语》一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起了多么重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得失成败,都与孔子、与《论语》有关。
《道德经》五千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先贤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总结。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仅凭这一点,《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者。他的真名叫李耳,当时人多称其为老聃。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所以,可以说是孔子的老师。“道”和“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有丰富的含义,他认为“道”先天地而存在,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从“道”中产生。“德”则是“道”的显现和展开。老子关注的都是天下、国家、社会的大事,他的哲学思想,借助天道,观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主张“无为而治”,“贵柔”,顺应自然,韬晦自保,建立了有鲜明个性的道家体系。著名的观点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不敢为天下先。”这些精彩的言论,很令人深思。西方的学者说,从来没有一本书内容如此丰富而篇幅又如此短小,真可谓博大精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什么“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也可能他是从书本框架、逻辑体系说的;也可能他根本就没读懂老子的哲学思想,因为他那时候还没有一部完整、准确的《老子》的德文译本。
《孙子兵法》早已享誉世界,被誉为“兵经”,作者孙武被誉为“兵圣”。英国的军事家蒙哥马利元帅说,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都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如今,人们不但用《孙子兵法》指导战争,还用他指导企业发展。日本的学者村上孚说,日本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两大支柱:一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一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据统计,《孙子兵法》已有29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流传,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说到《孙膑兵法》更是十分有趣。因为《孙膑兵法》早已失传,人们见不到原书,所以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到底有没有孙膑其人,有没有孙膑其书,众说纷纭。直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争论顿消。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曾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忌妒孙膑的才华,把孙膑骗到魏国,“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就是说的孙膑被庞涓残害了之后,发愤著书,而成名著。孙膑的“围魏救赵”,攻其必救的战法,已成为中外军事史上避实就虚的著名战例。“增兵减灶”,制造假象诱敌就范的战法,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孙膑兵法》继承了《孙子兵法》的体系和风格,是《孙子兵法》之后又一部影响深远的军事著作。
更值得我们惊叹的是,这4部著作,言简意赅。《论语》只有1.6万字左右,《道德经》约5400字,《孙子兵法》13篇也只有6000多字,《孙膑兵法》约1.1万字。4部著作,总计不足4万字。但是围绕它们所产生的研究著作成千上万。如今它们已成为世界文化瑰宝,读者遍天下。所以,这几部书是不能不读的。恐怕这也就是为什么南海出版公司特地选这4部书介绍给大家的原因吧。
这套书的体例,也沿用《大中华文库》的做法。每本都由三部分组成,先是中国古文原文,然后是把古文译成的汉语白话文,最后是由汉语白话文译成的英文。这样就既方便学汉语的人阅读,也方便学英语的人阅读。而且,可以帮助说英语的人学汉语,说汉语的人学英语。当年我在新加坡一个书店问老板,买汉英对照版《大中华文库》的人都是些什么人?他说,最多的是华人二代、三代。他说,华人二代、三代英语已不错,汉语反倒不行了,正好借这种汉英对照的书学习汉语,不忘祖宗。我听后一惊:原来还有这样一批人购买《大中华文库》啊!那么,这4本小书,因其经典,又篇幅不大,不是正合适这批人阅读吗?
这套书做得小巧精致,好拿好看,文字又精彩,我很喜欢,借此推荐给读者诸君。
(作者系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