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的“隐形引擎”

作者:张剑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11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勿需多论。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手工业面对外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冲击,不断应对、调适,成为中国现代化长卷的重要篇章。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南生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包括3卷6册、200多万字,从历史长时段着眼,系统记录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历史变迁。该书将手工业置于由封闭到开放、由专制到民主、由贫穷到富裕的社会转型中探讨,打破传统历史分期,从1800年起笔,落笔至2000年,构建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总体图景,呈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该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推进手工业史研究的范式创新。深受学术界关注的“中间经济”理论、“半工业化”理论贯穿全书,前者强调手工业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的缓冲作用,后者揭示手工业通过技术改良与组织形式创新实现渐进式转型的路径,阐明手工业长期存在的内在逻辑。同时,该书从技术、组织、市场三个维度系统性解构手工业的存续机制,提出技术嫁接——组织改良——市场适配的三维分析模式,手工业存续的本质是动态平衡的中间形态,为中国何以未经历典型工业革命却完成工业化提供新解释,为全球工业化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中国样本。

  重塑中国经济史的整体叙事。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在卷入全球市场以后,深受工业化的影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转型,乡村中的“半工业化”、城市中的“中间经济”,都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很高价值的过渡性存在。1800—2000年间,中国手工业完成其主体部分的工业化,并适应当代消费社会的需求。在研究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中,作者开创了“自下而上”的经济史研究范式,通过剖析近现代手工业的进程,揭示传统经济的转型规律,构建了完整的中国手工业史学术体系,实现了中国手工业史研究从碎片化向体系化的范式转型,重构了手工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坐标,为理解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认知维度。

  照亮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该书记录200年间手工业的具体形态、生产规模、技术传承及社会功能,展现手工业在不同地理、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为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多元视角。在理论层面,解码中国道路的特殊性。书中指出中国手工业转型具有“非掠夺性”特征,通过技术改良和工农互哺模式缓和了社会矛盾,这种以传统经济为根基的现代化路径,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兼顾效率与公平、传承与创新的独特价值,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传统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嫁接型”道路范本。

  在实践层面,该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传统资源创造性转化的范例。作品系统梳理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互动关系,揭示工业化进程中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动态平衡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关键分析工具。“中间经济”“半工业化”等理论,揭示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传统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共生机制,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发展逻辑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