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怎么越读越多的

作者:木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21

  豆瓣有个小组,组名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还曾经引发一阵热议。很多人可能会有质疑:哪儿有那么多书可读?买来的书读得完吗?作为组员之一,我想谈谈自己的经验。

  书越读越多,原因之一是追求系统性。同样是读《百年孤独》,怎能仅限于读这么一本大火的畅销书呢?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总要读一读吧?读着读着,了解了拉美“文学爆炸”这么一个历史背景,那么科塔萨尔、富恩特斯等其他文学主将也不能错过,况且西班牙对拉美文化影响至深,也总要瞧一瞧、看一看吧?如果能坚持把这些书一连串读下来,不敢说你会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对拉美文学肯定会有深入了解。如果你有着很强的发散思维,那么书架上的书也会悄悄变多。读了《历史的终结》,顺藤摸瓜,你会发现还有《科学的终结》《艺术的终结》《自然的终结》……

  有时候,读书是为了寻根究底。在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就是介绍了“主题阅读”这个概念。如果只满足于单点阅读,往往不够深入,视角也比较局限。例如人文社科经典《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尽管这本书给出了不少有关认知、语言的真知灼见,但它毕竟是一部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彼时的研究缺乏神经生理层面的实证,在40多年后的今天,其中的结论必有不少是需要补充甚至批判的,而《读懂情绪:倾听身体的声音》《感受发生的一切》等通过最新的神经认知科学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回应了它的问题。一般人虽然不能像科学家一般日日阅读期刊论文,掌握一手的信息,但是尽可能阅读新近出版的书,依然能确保自己的见识不落伍。

  书越读越多的人,往往还有着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事实上,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都有聪明人或有识之士思考过。只要你善于追问,总能找到回答你的答案之书。

  金克木先生写过《书读完了》,一代大家的视角毕竟与普通人不同,是直接从源流入手、深耕。但如果你没有精力去治学,像我这样做一个普通读者,广泛浏览,闲庭信步式的阅读,也是可以的,至于这辈子能不能读完书?管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