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慈:
每天读一点,仿佛小树苗长高一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21
在石家庄市万信小学,有一位四年级的11岁小姑娘,她叫王若慈。她喜欢沉浸在安静的阅读中,或是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那些细微的生命与奇妙的景象,把生活里的点滴,用文字记录成一个个小故事。
她阅读演说《一个女孩朝前走》的短视频,在“中国好书”少年儿童阅读演说分享活动中,入围“全国展播作品”。她还荣获校级“三好学生”“新时代好少年”“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阅读就像喝水一样自然
王若慈对阅读的热爱,源于一段温馨的童年记忆。她笑着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回忆道:“我对阅读的兴趣,是从幼儿园时妈妈每晚给我讲绘本开始的。她可厉害啦,总是能用不同的声音模仿故事里的人物,一会儿是温柔的小兔子,一会儿是粗嗓门的大狮子,就好像把书里的世界直接搬到了我的眼前,特别神奇。”
4岁那年,王若慈读到《花婆婆》,书中那句“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的事”深深触动了她。“当时我就觉得,书里不只是有好玩的故事,还能让我的心里暖暖的。”从那以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王若慈开始自己捧着书阅读,一头扎进书的奇妙世界,越读越着迷。
在学习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安排时间坚持阅读,是许多孩子面临的难题,王若慈却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时间表”。她俏皮地分享道:“我并不是每天都有大块时间读书,但我会‘见缝插针’!妈妈常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我觉得只要把零碎时间用起来,读书就像每天喝水一样自然啦!”
每天午休前,她会翻开像《中国传统节日》这类好读、易懂的图书,利用短短几分钟,了解古人的智慧和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晚上睡前的30分钟,则是她雷打不动的固定阅读时间,在这段静谧的时光里,她尽情在书的海洋遨游。
周末时间相对自由,遇上像《小象艾拉》这样有趣的书,她常常会一口气读完。要是周末作业较多,她也不慌,充分利用各种“碎片时间”,读上几篇短篇故事,让阅读融入生活的每一个间隙。
阅读方式多种多样
王若慈也会遇到读不下去、产生阅读倦怠的时候。比如在读《你好,灯塔》时,一 开始她觉得故事节奏太慢,差点就放弃了。但她灵机一动,换了一种阅读方式。
“我先看插图,想象自己就是灯塔守护员,在那茫茫大海上,孤独却坚定地守望着。我还给每幅图编了小故事,没想到这么一来,我发现书里藏着好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那些关于灯塔守护员生活的琐碎描写,他们对灯塔的坚守,对远方船只的牵挂,最后居然把我感动哭了!”王若慈笑着分享这段特别的阅读经历。
她还说:“如果实在读不下去,我会暂时放下那本书,换一本轻松有趣的,像《神奇图书馆》里那些充满冒险的故事,一下子就能把我的兴趣拉回来。或者我也会和爸爸妈妈讨论书里的疑问,他们总能给我一些不一样的启发。参加读书活动,和小伙伴分享读后感也特别有意思,就像给阅读‘充电’一样,让我重新充满热情。”
学会安静地倾听世界
当被问及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时,王若慈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阮梅创作的《一个女孩朝前走》。”她的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认真地说道:“这本书给了我特别大的力量!它还原了‘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黄文秀姐姐让我学会‘用行动代替害怕’。我要像黄文秀姐姐一样,做生活中向前走的那束光,把书里的勇气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她稚嫩的脸庞,却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让人为之动容。
对王若慈而言,阅读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她打开了3个珍贵的宝箱。第一个是知识的宝箱,从《中国传统节日》里,她知晓了古人如何通过节日传承文化、凝聚亲情;从《七号梦工厂》中,她看到了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拓展了无限的想象力。第二个是心灵的宝箱,读《一朵蓝色的云》时,她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同,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读《小象艾拉》时,她懂得了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便害怕,依然选择坚定地前进。第三个是表达的宝箱,书里那些优美的词句,成了她写作时的灵感源泉。演讲时,她也能更加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就像入围“中国好书”活动的短视频一样,流畅且富有感染力。
不过在王若慈心中,阅读最大的收获,是让她学会了安静地倾听世界——无论是书页里传来的跨越时空的声音,还是身边人的喜怒哀乐,都让她的内心更加丰富和包容。
王若慈的阅读之旅还在继续,她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在阅读的滋养下,不断汲取知识与力量,向着更广阔的天空伸展。